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有了上次陈公公的下场做榜样,一般的太监这时候哪里还敢帮着朱平林说话,可是王承恩却不同。
      因为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为朱平林说好话,而是为崇祯分忧,他劝解道:“陛下,藩王就算拥兵,那也是大明的兵马。太祖爷爷当初分封九大塞王,就是为了替我大明保卫北疆安全。”
      说到这里,他停了下,看了看崇祯的脸色,见崇祯没有不悦的意思,便继续说道:“可是后来天下太平,成祖爷爷怕藩王拥兵心怀异心,便渐渐削去了他们的兵权,这在当时也是顺理成章的做法。”
      说完他又偷偷瞧了下崇祯的脸色,见没有异状,才敢继续说下去:“目下流贼四起,如果这些宗室愿意用自己的钱粮来养兵马自卫,奴婢觉得倒是可以利用他们。”
      “哦?怎么利用?”崇祯终于问了一句,不再是只听不说了。
      王承恩忙道:“眼下很多藩王因为没有兵马被流贼所害,亿万家财也都被流贼吞没,与其资敌,不如用来杀敌。贼军和清军,才是我大明的心腹之患。特别是贼军,竟然敢焚毁凤阳皇陵,这可与陛下结下的是不共戴天之仇。”
      他所说的焚毁凤阳皇陵,就是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当时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率流贼大军攻下了大明中都、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把明朝皇帝的祖坟焚毁破坏。
      听闻这消息,崇祯皇帝穿着孝服到太庙大哭一场,觉得愧对列祖列宗。
      崇祯想到此处,对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咬牙切齿的在心里又骂了一遍,可是他还是对王承恩说道:“若靖难之役再现,怎么办?”
      “眼下之急在贼寇和东虏,奴婢认为切不可以兵讨伐朱平林。陛下若封朱平林的下属为朝廷命官,让其名正言顺,不但可以保城安民,需要时还可以命其出征讨伐流贼。而朝廷还不用花钱养着这些兵马,岂不是一举多得?这几年,贼寇四处流窜,已经戕害了我大明亲王数人,郡王则遇害的更多。有前车之鉴,这南浦郡王想来也是怕张献忠再度入川,自己步襄王等人的后尘,这才不得已而为之。请陛下三思。”
      “至于天下重归太平后,陛下乃中兴之主,威望如日中天,谁敢不服?”王承恩继续说道,想着崇祯身为万历皇帝的孙子,泰昌皇帝的儿子,天启皇帝的弟弟,这正统的皇位加上中兴的威望,谁敢跳出来争皇位?
      崇祯听闻此话,思索良久,也不表态。
      但是次日他便下了旨意,封张功?为南浦守备,这也是看到朱平林在奏折里提到张功?“忠君爱国,栋梁之才”。
      南浦郡王府内,朱平林已将骆国忠和其随从释放,邀请共同赴宴。骆国忠自觉此行毫无脸面,也无心宴饮,告辞而去。
      传旨太监处,又花了一千两银子,看着太监乐呵呵的笑容满面,朱平林心想,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这太监得了好处,至少回去不会说自己坏话了。
      目前只要崇祯的心思不要放在这南浦县城就好,自己慢慢的发展实力好了。
      事实上崇祯确实顾不上西南的一座小县城,这道旨意下完后他很快就把这事放一边了,焦头烂额的他哪里有空随时盯着一个县城的郡王。
      唐家庄那几名猎户离开后,又有几人想靠打猎为生,但是冬天动物都躲了起来,加上新猎户技术经验还差得远,都没啥收获。
      冬天务农的也歇息了,大家都没

第35章 招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