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5章 此消彼长[2/2页]

重生明末之南浦中兴 鱼泉散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样的话,自己的名声还是好听点比较有利。
      给多了不划算,也没必要。给少了拿不出手,也不符合自己身份。朱平林马上就想到了袁昆带回来的这些东西,那就送这块较小的价值十五元人民币的长方体人造水晶好了。
      这样自己也没花啥钱,赵太监也一定是满意得很,大家都高兴,岂不是好?
      果然,赵太监得了这宝贝,兴冲冲的回到了南京就一直说蜀王的好话,说他是一代贤王,又是川东中流砥柱。
      此时弘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朝廷内部却依旧在争权夺利,争斗不休。
      清英亲王阿济格部带领着大汉奸吴三桂一路追赶李自成,把李自成赶到了湖广,李自成又把盘踞在湖广的明将左良玉部赶往南直隶。
      总之李自成感觉上是被清军打怕了,根本不敢正面与之交锋,只敢捏软柿子的明军,左良玉在他眼里至少比清军好对付得多。
      左良玉坐拥十万部众,也不是说好打就好打的,主要在于此时他想回南京去夺权,也顾不上抵抗李自成进攻。
      事情还要从一名叫王之名的骗子说起,此人本是万历年间一位驸马的侄孙辈。但他好吃懒做却又听过不少宫中秘史,于是,他便假冒崇祯的太子朱慈?R,试图蒙骗弘光皇帝,以此获得锦衣玉食的生活。
      弘光皇帝朱由崧对此却不太相信,但碍于百姓们的流言,又不得不公开对其进行审问。审问当天,城内百姓蜂拥而至,观看了审判假太子的全过程。
      当时太子朱慈?R的授业老师就在场,他所提出的问题,假太子根本回答不出来,只能信口胡诌,还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最终,王之名被识破身份还被下狱。可百姓们却不买账,认为弘光皇帝只是怕太子夺取权力,故而才对其进行诬陷。
      这下假太子案轰动了整个南京城,甚至是江南各地。
      弘光朝权臣马士英、阮大铖被指是当代大奸臣,祸乱朝纲。
      因为世人都知道马士英是拥立弘光帝朱由崧即位的第一功臣,弘光帝若被崇祯太子朱慈?R夺权,马士英第一个就不会答应,所以他才和亲信死党阮大铖密谋诬陷了崇祯太子。
      为什么这些人都同情假太子这个骗子?虽然他们不确定崇祯太子是不是真的,但弘光帝昏庸无能,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政事,朝廷大事都交由马士英处置。
      马士英却只顾着打击政敌东林党人,排除异己,安插亲信,对于抗清之事丝毫不上心。而江北四镇军阀不但不联合抗清,还自相残杀。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大臣和军队,早已让江南的有识之士和普通百姓痛恨不已,他们宁愿拥立另外一人领导抗清,也不愿意再把希望寄托在朱由崧身上。
      所以此时的骗子王之名,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而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不敢迎战李自成或清军阿济格部,假借伪太子密诏带兵东进,以清君侧除马士英为名兵发南京,其实是避战逃跑,再趁机道南京夺取朝廷大权。
      如果左良玉到了南京,就算夺得了朝廷军政大权,只要他一心抗清,江南士民也会拥护他。
      没想到左良玉在前往南京途中病死了,其子左梦庚秘不发丧,继续东进。结果在铜陵被江北四镇之一的黄得功打败,左梦庚遂退回九江,没多久便投降了清军阿济格部,做了二臣。
      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说这假太子案,给了左良玉东进的借口,造成了明军内部自相残杀,其后左梦庚更是率余部投降满清。明军抗清力量极度削弱,而清军有了更多投降的伪军增强了力量,此消彼长,弘光朝廷想不被消灭都不行了。

第115章 此消彼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