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瓦砖屋。
已是晌午,潘庖子早早把耕奴的饭菜做好,放桥边树下的饭桌上,等待着他们回来享用。
虽然余文斌出外,但程子晋的伙食可依旧丰盛,该有肉有肉,该有汤有汤,一样都不落下。
看来潘庖子也是挺会做人。
一顿酒足饭饱,日照当头,各人也都回屋小憩,待阳光不那么毒,再下田劳作。
郑家白事,中午吃席只有素菜,俗称“斋饭”,赴宴的村民也懂礼,并没有太大怨言,有他们帮忙午宴很快就过去。
夜晚吃的是喜丧酒,需要肉食,更讲究九菜不重样,缺一是遗憾。
所以刚吃斋饭,郑家屋边共用的灶房,开始人来人往,或是拿菜刀切腊肉,或是用井水浸泡菜干,准备着晚上的宴会,颇为忙碌。
午后闲暇。
程子晋从何贯家屋子前,搬来了十几根的大竹子,尝试着拼凑出纺机,机器的基本原理是通晓,可制作起来却不简单,依旧是小瞧纺机的工艺难度。
仅以竹子根本没法做出纺机,还得分经线纬线,以及制作梭子等,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不停试验,光靠一腔热血显然不太够用,得好好学习一下织布的原理,方可有机会把纺机给做出来。
眼见纺机徒劳无功,程子晋顺手又制作了一个竹筒,用来过滤盐巴,这小东西的工艺难度简单的多,也并不复杂。
说实话。
大顺皇朝的盐巴真的够差,苦涩且腥,还伴着小石头、泥沙,吃多了保不准身体会有结石,若肝脏真出现麻烦,以大顺皇朝的医疗水平,问题可大发了。
过滤盐巴的竹筒并不难,与过滤水基本相差无几,粗砂、细砂、活性炭,用棉花层层铺垫,最后在竹筒底部用小布块裹着,即完成。
拎着竹筒走到灶台边,用水融化些许盐巴,倒过竹筒过滤布,放瓷钵里烘干,十五分钟,便有一小撮的细盐,与现代盐差异不大。
程子晋微微一笑,或许贩盐能有大利润,看电视上的古装剧,全是卖盐发家致富,只是大顺皇朝的盐巴,由官府严格监控,贩卖十斤盐就得直接杀头,私自贩盐肯定是不行。
必须得到盐引,得到官府承认。
若是想私人贩卖盐巴,就得成为经销商,简单来说,就是到县城盐运使衙门,找金曹史大人换来盐引。
盐引嘛,直接给管盐的大官送钱就是,至于数目,就得看这位大官贪不贪心了。
有了盐引许可证,方能从盐运使衙门买盐贩卖给百姓,当然有不少商人拿了盐引,便私自从盐湖制盐贩卖,被砍头的奸商不在少数。
毕竟盐的利润太大,私自制盐做个三五年,妥妥成为县里一方富豪的大地主,也是大有人在。
收好竹筒,把细盐用小布袋给装起来,藏在衣兜里,免得让其他人发现。
胡乱倒腾了一下午,此时天色近黄昏,稻田的耕农,也都逐渐回河汇村里吃?食。
刚要走到拱桥边的堤围,练习一下俞老汉传授的俞家拳法。
那丰山脚下,忽然有两声野兽的惨叫传来,隔着汇河望去,只见矮山下伍龚等四名猎户,蹲下身子,像是打猎到了什么。
程子晋见状,急忙忙的跑过拱桥,发发现山脚下,布置了许多的捕兽夹,刚才
第32章 猎户的本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