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77章 帝王的态度[1/2页]

大明锦医 关山明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元代,白莲宗几经沈浮,但由于元朝宗教政策的相对宽松,仍然发展迅速,白莲忏堂大量出现,信徒众多。
      据刘埙《水云村泯稿》记载:“南北混一,盛益加焉,历都过邑无不有所谓白莲堂者,聚徒多至千百,少不下百人,更少犹数十。栋宇宏丽,像设严整,乃至与梵宫道殿匹敌,盖诚盛矣。”
      吴澄《会善堂记》亦云,其教“历千年而其教弥盛,礼佛之屋遍天下”。
      正所谓物极必反,由于元朝宗教宽容政策的鼓励,白莲宗才出现“南北混一,盛益加矣”的现象,才会演变出以后的白莲教。
      元代白莲宗势力虽然有很大发展,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组织,而且,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教内各类人群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白莲宗产生了严重分化,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发展趋势。
      其上层教首随著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提高,开始勾通官府,跻身于社会上流。
      这些教内上层分子仍然以白莲宗正宗流裔自居,恪守茅子元时期的教义,政治上亦采取与元当局合作态度。
      另外有很大一部分人由于经济地位低下,身受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遂走上了反抗元政权的道路。
      从支持元政权到反抗元政权的转变中,最明显地体现就是在其所奉教义的转变,他们背离弥陀净土信仰,吸收利用弥勒救世信仰,茅子元倡立的白莲宗,是从阿弥陀佛净土宗和天台宗融合并分化出来的,在教义上不同于弥勒净土一派,没有弥勒救世信仰。
      因此,白莲宗的上层,便对这种引进了弥勒救世信仰的白莲宗大加训斥。
      认为这是一种“迷失宗旨”、“不遵教典”的行为,“实法门中一弊事”,斥之曰:“误人误己,堪可悲哉。”
      元末,弥勒救世信仰在下层白莲宗中更为流行,而这正是它能够与信奉弥勒救世信仰的弥勒教和“香会”相融合的原因。
      弥勒信仰之“渗入”白莲宗,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最终实现的。
      南北朝时,出现佛教异端弥勒教,其后数百年间,主要在民间流传,并不断有人借以造反。
      两宋时,弥勒教与摩尼教出现融合趋势,这些教派倡言“释迦佛衰,弥勒佛当持世”,对拥有广大下层民众的白莲宗影响甚大。
      有人认为,白莲教形成后,仍保留了弥勒教信仰的理论框架:“白莲教尽管保留了若干阿弥陀佛教的特征,如背诵咒语的仪式、愿升极乐净土的希望和对菩萨保佑的祈求等等,但整个教派的宗教神话的理论结构是弥勒教的”。
      不仅如此,白莲宗转变为白莲教之后,表现出种种败坏宗风的“邪行”,白莲宗正统东林寺僧普度在上朝廷的《上白莲宗书》指出其“十不应”,主要有:“传授邪言,夜聚晓散”、“密付生死,误人性命”、“妄谈般若,乱说灾祥”、“妄撰伪经”等。
      从普度所说的“十不应”来看,不难想像,很多白莲会在元中叶有很多已经演变得与秘密教门、邪教差不了多少。
  &nbs

第377章 帝王的态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