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哥哥,哥哥,你在哪,陪我玩嘛!好不好嘛?\"这是朱雄英的一母同胎的嫡亲弟弟朱允嗣的声音,他的身边还有个小不点,朱允?伞
      他们两个的身后跟着一群女仆。
      \"你哥哥正在和你爷爷,父亲谈正事呢,允嗣,允?桑?旃?矗?侥稿?饫锢础?"这是太子妃常氏的声音。
      \"不要不要,我要哥哥陪我玩。\"朱允嗣直接开始在地上撒泼打滚了。
      \"母亲,我现在已经没事了,我陪允嗣,允?赏嬉换峋褪橇恕?"
      \"爷爷,父亲,我带他们去玩了啊。\"
      \"去吧,去吧,注意安全。\"
      朱雄英抱着一个,牵着一个,离开了书房。
      朱元璋和朱标看着他的背影漏出来笑容。
      为什么朱雄英敢向老朱保证一年后交一千万两银税,不为别的,就因为现在盐的产量,味道。
      古代大部分都是吃矿盐,所以盐是块状的,而且杂质很多,又苦又涩,可以通过熟石灰和纯碱进行提纯得到比较好的精盐。
      而且就连这种盐都是达官显贵才能吃的起的。
      一般的老百姓都买不到或者买不起盐吃。
      在明初的时候候,盐的生产销售是由官府直接经营。
      生产与经销盐的收入,占明廷财政收入的一半,对保证边防粮饷、战马之需,以及河工、赈灾等紧急费用,起着重大的作用。
      因此,明廷对盐的控制特别严,坚决反对变官营为民营的要求。
      官营制盐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灶户制”。
      只有实行灶户制,命令灶户缴纳本色额盐,并对余盐实行官收,把盐全部收为国有,使盐的生产成为官营,才有官营制盐手工业。这种制度始创于唐代宋元继承下来,明初更有所发展。
      灶户的补充也是多从良家子中选拔。
      此外,也利用军户、囚犯煎盐;在浙东一带还实行“赡盐田”制度,按土地多少而办盐。一旦沦为灶户,就要世代为灶。
      选择良家子充当灶户后,明廷按照每户的男性人口来分拨草荡卤地,发给煎盐盘铁,此外会免去灶户的徭役。
      但是这并不代表灶户就很轻松,相反灶户应尽的义务很多:
      第一,缴纳额盐,办纳入官,世充,见丁服役,计丁办盐。洪武二十三年(1390)规定,两淮、两浙灶户“计丁煎盐……各场灶户每丁岁办小引十六引,每引重二百斤”。“凡军、匠、灶户,役皆永充”。
      也就是说你一户一年最低生产出要生产出3200斤盐,折算下来一天大概是8斤左右,这听起来并不多,但是这只是你需要缴纳的。
      第二,纳完正课以外的余盐不能私卖,必须官收。“正统二年(1437)…令两淮、两浙贫难灶丁……其有余盐者不许私卖,俱收贮本场…每小引官给米二斗”。
      你交完盐的正课之后,多出来的怎么办呢?可以私自买卖吗?当然不可以,没发现还好,一旦发现,一家都没了。
      当然160斤盐不可能只换的2斗米,160斤差不多。
      第三,灶户又要照样纳粮和服里甲正役,并有临时的苛派。
      比如说有人受不了,不想当灶户了,直接提桶跑路了,这样盐场要上交的额盐不够了,怎么办,那自然是让留下来的人加班干啊,你总不能让监管的人去干吧。
      明廷还制订了极严厉的“团煎法”,禁止灶户私煎、私贩、逃亡。
      当时的盐场是什么样的呢?
      盐场的周围是高高围墙,只有前后两个门,后门运盐沙进场,前门运净盐出去。
      每个门选拔五到十人检查,夹带是根本不可能的。
      若有\"将煎到余盐夹带出场及私煎货卖者,绞”;若“逃灶窝隐豪民之家三月不出者,豪民发充灶丁,灶户问罪”。对灶户的管制是极为严酷的。
      在灶户承担的义务中,缴纳额盐是最主要的。
      因灶户免除了杂徭,所以它还包含了灶户自有土地中应对明廷提供的杂泛徭役。
      额盐既不是一般的封建地租,灶户当然也不能与一般农户类比。由于明初制盐生产力水平低下,灶户又是计了煎盐,在户无空丁、没人帮贴的情况下,灶户每年要用绝大部分劳动时间去生产额盐,根本无法从田地耕种上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
      因而明廷发给宝钞,以此来补充灶户生活资料的来源,使灶户能够维持盐的生产,巩固官营制盐手工业。
      所以,灶户实质上只是官营制盐手工业中工役制下的劳动力,而不是一般农户或自由的小商品生产者。
      灶户制,也即官营制盐手工业制度,是保证明廷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在这个制度下,灶户对明廷的封建依附程度比农民更厉害,社会地位更低下。他们生产上受到更严格的管制,且要世代为灶,毫无转换职业的希望。
      他们不仅受盐官蹂躏,而且还受土豪欺凌、盐商敲诈。明廷对这样卑贱的灶户有极大的支配权。
      除不能买卖外,灶户基本上类似农奴,终年进行着农奴似的劳动。这种制度,不仅加深了灶户的灾难,也阻碍了盐业生产的发展。
      灶户制虽然阻碍了盐业生产的发展,但随着日推月移,制盐生产力毕竟有了缓慢的提高。
      明代制盐技术高于过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煎盐工具的改进,先进的锅逐渐取代了笨重的盘铁。明初,在最重要的产盐区两淮运司,煎盐的工具还是盘铁。盘铁笨重昂贵,铸一角盘铁三千斤,连工价需银二十六两,约合米五十石。
      一般灶户根本无力自办,只好二、三十家轮流煎卤,这就保证了反动的“团煎法”得以实行,严重地妨碍了私煎和扩大生产。后来出现的新工具锅,形状象釜,轻便实用,铸一口只需银六两,成本不及盘铁的四分之一。但它煎的盐成色好,效率也高。
      一角盘铁一昼夜煎盐六百斤,四只锅则能煎八百斤。
      因此在明初的时候灶户的生活是很困难的。
      陪两个小家伙玩了一会,看着天色不早,朱雄英就带着他们去吃饭了。
      朱标家,一家人都是在一起吃饭的。
      常氏一看到朱雄英和朱允嗣进来,就嗔怪到:\"还知道回来啊,快洗手吃饭。\"
      朱雄英灿笑,带着弟弟乖乖照做。
      朱标一家的晚餐很简单,也就六道菜和一道汤。
      都是些家常菜,朱雄英却狼吞虎咽。
      常氏一边说:\"慢点吃别噎着\",一遍给他布菜,等朱雄英吃完了,她还没吃几口。
      饭后。
      \"雄英啊,你真的能把盐这件事办好吗?这可是关系到很多百姓的生死啊!\"朱标语重心长,神色凝重。
      \"放心吧,父亲,我可以的\"朱雄英则是信心满满。
      第二天一早,朱雄英起了个大早。
      带着人来到了工匠司。
      王力,给我找十斤盐来。
      不一会十斤盐就到手了,看着眼前的盐,朱雄英震惊了,虽然知道此时的盐是大颗粒的,但是也不至于到这么大吧,黄豆大小,有的甚至和鹅卵石一样。
      找个大锅来,烧水,水一开,朱雄英就让人把盐直接放入水中。
      那个放盐的人手一直抖个不停,心想,这真是个败家子,这么多盐,要吃到什么时候去啊,现在却一次就给嚯嚯完了。第1章 新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