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章 作孽的宁王[1/2页]

大明军户蹇驴儿 江南红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胡蹇气得直翻白眼珠子,幸好一位小厮跑进茶摊,他气喘吁吁的摸出四两银子,兴奋地叫道:“姑姑,咱去给梅老爷送货,巧遇高家的大少爷。高家大少爷让咱送一百块肥皂去高府!”
      “真的!”李美娘高兴地接过银子,颇为好奇地问道:“二奎,高大少咋一次性要这么多?”
      李二奎高兴地答道:“高大少说,初六要上京城,参加武举会试,觉得咱家的古月松香皂,是个稀奇的好东西,想要送给进京的举子做人事!”
      李美娘听了,美滋滋的转身去取肥皂。
      上京参加武举会试的高大少?莫不是武进士高山?天津志记载正德十五年会试,高山考中了武进士,成为天津卫第一位武进士。
      胡蹇好奇地问道:“李小哥,高大少是不是武举人高山?”
      李二奎点头答道:“对啊!就是武举人高山少爷啊!”李二奎的话中,充满了羡慕和自豪感。天津卫这个小地方,举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几十年都难出一位①。
      呵呵!正德十五年的春闱会试,二月就要开考了?此刻京城内,两京十三省的文武举子,恐怕死也不会想到,这次会试在科举史上,因为正德皇爷的荒诞,成为一场奇葩的会试闻名史册。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施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前后1300年。
      在这长达1300年科举考试的历史长河中,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殿试,因为特殊原因一共被推迟了两次。平均650年一回的大概率,正德十五年的科举考试,很荣幸地中奖了!
      科举是国家的抡才大典,是封建社会维持统治的基础,是儒家学子进身士官阶层的正规途径。科举制度的考试都是定期举行,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科举考试定为三年举行一次。
      朱元璋建立明朝,即于洪武三年(1370年)诏开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公布《科举成式》,基本确定明清的科举制度,长达五百多年。
      明清时代的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明清科举分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考试制度。对科举的考试时间和录取名额,都有明确的规定。
      古代读书人想通过层层科举考试,入仕为官光耀门楣,那是要经过一场极其惨烈,马拉松式的激烈竞争,才能脱颖而出。
      明清的读书人,要通过地方县、府两次考试者(童试),才能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参加府、州学院的每年入学考试(院试岁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仅仅是考取生员的资格,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府、州的学院,对在校学习生员,进行学习考试(院试科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
      科试也称为录科,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生员享受免丁粮(免役税)、食廪(国家供给衣食,优厚者称廪生,次一等为增生,初入学生员无廪膳、称附生)、政治司法特权(官员以礼相待,生员见官不必下跪,生员犯法地方官须先报学官才能处理,不得像对一般百姓一样施用刑具)。
      生员参加本省的三年一次乡试,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因此乡试又称秋闱大比。明清的乡试录取举人名额,各省按区域和人口由中央下达指标,全国录取名额,仅是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
      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可说是明清科举中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乡试之榜明清时称乙榜,乡试则称乙科,与进士会试的甲榜、甲科相对。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乡试后第二年,各省的举人来到京城,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会试的时间是二月初九至十五日,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贡士约二三百人。贡士第一称为会元。
      通过会试的贡士,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殿试内容试时务策论一道,由皇帝和内阁大臣确定三甲进士名次。
      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
      因此参加殿试的进士,具称为天子门生,是天下读书人的最高荣誉。殿试放榜后三月二十五日,三甲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皇帝御赐“恩荣宴”。
      殿试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殿堂荣耀,历史记载发生推迟殿试只有两回。这种奇葩的事件,第一次发生在宋朝仁宗时期,第二回就是明朝的正德十五年的会试。
      宋仁宗嘉?六年(1061年),推迟殿试的原因,是因为苏辙生病了,皇帝下令推迟考试。苏辙就是大名鼎鼎苏东坡的弟弟,因为苏辙、苏轼和他们的父亲苏洵,文坛的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了三席。
      宋仁宗嘉?六年,苏辙、苏轼兄弟通过了会试的考试,顺利进入殿试名单。但是殿试前几天,苏辙突然生病了。
      宰相韩琦非常赏识苏氏兄弟的才华,得知苏辙病倒后,他急忙向宋仁宗上书说:今年应试者中,唯苏轼、苏辙声望最高,现在苏辙偶然生病,一时无法应试。如此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所以应当将殿试时间推迟,以等苏辙病好。
      如此奇葩的理由,宋仁宗居然就同意了。这也真是科举史上少有的奇葩事件,大概也只有在宋朝这样一个重用文人、尊重读书人的朝代才会。于是当年殿试的时间,被推迟了二十多天,直到苏辙痊愈,方才开考。因此,这场本应在八月中旬开考的殿试,结果推到了九月,而且自此成为惯例,史书上说:自后试科并在九月。
      苏辙不负众望,当年位列四等,而他的哥哥苏轼则位列三等。考试结束后,宋仁宗不无欢喜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宋仁宗因爱惜人才,尊重读书人而推迟殿试,理

第21章 作孽的宁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