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蹇直摇头,这成本直线上涨,咱还有啥利可图啊?胡蹇说道:“咱再想想?”
那人眨着小三角眼,嘿嘿笑道:“那爷想好了,再来寻咱!咱的绰号飞天鼠,天津城内也算有一号!”
胡蹇点头表示记下了,就抱拳离去。
胡蹇突然想起山西阎氏不就是大盐商吗?哥还寻啥卖私盐的!
李掌柜住在三岔河口的码头,是一所三进院的大宅子。胡蹇到了门口取出了阎七爷的名刺,直接就被门子引进大堂。
胡蹇打量着这所大宅子,装饰的古朴简约,颇有后世晋商会馆的影子!于二丫却狐疑的探头探脑,四处张望,不知道胡蹇来这里,要搞什么名堂?
“哈哈!胡小哥今天怎么有性子,来寻老哥啊?”李掌柜笑呵呵进来大堂,看着胡蹇几人,打趣道:“吆!胡小哥出门,还带着丫环小厮,有派头!”
这坏老头啥眼神啊?这身破衣服,咱再也不穿了,还真成了老财主家的陪床丫头了!于二丫脸色难看,却不敢造次,能住这大宅子的人,用屁股想都知道,肯定有些来头。
于二丫凶巴巴地盯着胡蹇,蹇驴儿你要不给咱正名,看咱回去怎么收拾你!
胡蹇感觉到于二丫的眼神,笑道:“李爷您见笑!”拉过于二丫郑重介绍道:“老哥,这是咱家的婆娘,初八就要成亲!特带她来拜见老哥!”
胡蹇对于二丫说道:“这位山西阎家的李管事,还不给李爷见礼!”
于二丫轻抚施礼道:“见过李爷!”心里却画魂道,山西阎家?没听说过?瞧这家里摆设,只是一位下人管事,貌似比小旗大人还有派头!
李掌柜急忙致歉道:“老哥哥唐突了!原来是胡小哥的夫人,初八成婚,到时候老哥亲自上门贺喜,给胡夫人赔罪!”
“不敢不敢!”胡蹇客套寒暄起来。
大家分宾主落座,有小厮上来奉茶。两人闲话了几句,胡蹇就直奔主题:“李爷,咱今天来寻您,是想跟你买几石盐!不知李爷能否相助?”
“哦?”李掌柜好奇地问道:“难不成胡小哥也想贩卖私盐?”胡蹇急忙摇头道:“咱哪有胆子去卖私盐!实话跟您说,咱和我们小旗大人,想一起做点盐皮子的小生意!”
李掌柜呵呵笑道:“原来胡小哥是想做皮货的生意!盐好说,不知道胡小哥需要多少?”
胡蹇想了想答道:“需要五十石的粗盐!”
“五十石?”李掌柜惊讶得差点没把嘴里的茶水喷出来,瞪着胡蹇道:“胡小哥,这就是你说的小生意?五十石粗盐,那可是能熟四五千张盐干皮子!”
咦!这老家伙也是皮货加工的内行啊!
“胡小哥,老哥小瞧你了!”李掌柜有些炙热地说道:“咱们阎家也做皮货的生意,从塞北草原到两淮江南,咱们阎家商道通畅,将来咱们可以合作啊!”
“哦!”胡蹇才想起来,晋商是靠着开中法起家,用粮食布匹支援九边,换来盐铁的专卖经营。依靠这条商路,同时经营棉花丝绸、茶叶颜料、木材煤炭,经过世代经营财富积累,成为闻名全国的三大商帮—晋商。
胡蹇开口说道:“李爷,能同三晋第一家的阎家合作,咱求之不得!李爷那这五十石盐?”
李掌柜爽快地答道:“胡小哥,实话说食盐咱弄回山西,最少也能卖个二三十文。小哥有需要,那咱就按官店十五文给你!”虽然说运回山西能卖高价,但是这一路的费用损耗也不小,区区五十石直接卖给胡蹇,也不损失什么!
还得了胡蹇一个人情,何乐不为呢!
胡蹇急忙起身相谢,这可真是意外的惊喜!胡蹇摸出30两纹银,说道:“那就烦李爷,先给咱10石粗盐!”
李掌柜也瞧出胡蹇的经济能力有些吃紧,索性大方地说道:“胡小哥,何必这般麻烦!50石盐巴,晚上给你送到家去!银子就从肥皂的货款中结算就好!”
胡蹇又想起这晋商经营木材,于是不客气地开口询问:“李爷,咱搭建作坊还需要些木材,不知道李爷可有路子!”
李掌柜大手一挥道:“木材咱有,小哥搭建作坊,也不需要名贵的木料,普通的杨木柞木再搭配点松木就行!一两银子一方,晚上随船给你送十方过去!”
“太好了!那就多谢李爷了!”胡蹇高兴留下二十两银子,就兴匆匆地告辞离去。
胡蹇想着就差石灰石了,不过石灰岩天津周边就有,朝廷又不管控挖掘,明天吩咐旗丁去挖些回来就是了。
胡蹇再次去了铁匠铺子,把预订的四口子母锅取了,再预订十口子母锅,手中只剩下11两银子。
于二丫跟着胡蹇一路,见他花银子好似流水,虽然还未进门,却也感觉心痛!不过却也开阔了眼界,长了见识!
五人背着子母锅,顺船来到刘家集,趁着手里有银子,先把小旗大人的外宅置办好吧!恰巧寻了一户四间阁楼的小院,连带家具物品,一共花掉九两八钱银子。
双方拟好契约交割银子,在集市的牙行过了户,缴纳了契税3钱2分。用龚二虎的名字办理好房契,胡蹇把门户锁好,钥匙和房契贴身带好,就领着于二丫四人,返回了家中。
回到家中时候,天色已晚,龚家旗的军户们已经散去。
胡蹇把古二宝、牛十四、谭文元三名小厮,介绍给老爹老娘二叔。三人急忙跪倒磕头,恭敬地喊道:“老爷,太太,二爷!”
这称呼礼节,弄得胡冬九和胡正六哥俩,尴尬的怪不好意思的!想不到咱穷军户家,居然也有了下人小厮!
倒是老娘俞七巧,欢喜得嘴都合不拢。回忆起少女时,在娘家做小姐的风光,想不到隔了二十多年,能再次品尝做主子的滋味!
作者有话说:
①明初的户口食盐法,虽然有的地方在洪武后期仍然实行,但是有的地方,已在洪武初期因开中法的施行而逐渐废止。到永乐初年,户口食盐法再度兴盛。时都御史陈瑛为了维持钞法的畅通,建议全国通行户口食盐法。从此,户口食盐法通行全国,成为维持纸币信用的补救办法。户口食盐法原则上完全以纳钞为主。明代中期以后,全国各地户口食盐已经普遍停止支给了。户口食盐法原为一种食盐配销制度,自从不复给盐,而征钞如故之后,就变成—种地方赋税。
第23章 户口食盐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