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4章 只欠东风[1/2页]

我在隋朝开茶馆 南阳花香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当天又和秦老汉讨论了一些说书的细节,以及关于《三国演义》后续的事宜,后者让秦老汉急切不已,恨不能立即就看到全本,那追更的心情跟现代人没啥两样。
      当天晚上,杨明远便开始了第一天的文化教学,七个文盲端端正正地坐在院子里。
      古代幼童启蒙主要靠三大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前两本都是北宋及之后朝代写的,只有《千字文》是唐朝之前,杨明远教的正是这本。
      现代的我们学汉字,最先熟记的就是拼音,a、o、e、i、u、ü、b、p、m、f等23个声母及24个韵母。
      然而古代是没有拼音的,他们学认字的读音是比较麻烦的,主要有四种方法来拼读汉字。
      第一种是直音法,意思就是用同音字来标注读音,如“辅”音“甫”、主要就是通过先认识简单字的读音,再用简单字给复杂字注音。
      第二种是读若法,意思是读起来像某个字的读音,如“砉”读若“华”、“诵”读若“宋”。
      第三种是叶音法,这是为了诗歌变得押韵而去临时改变的一个字的读音。
      比如我们现在去看很多唐代的诗歌,会发现有些不大押韵,就是因为作者强行改了字的读音,霸王硬上弓强行压的韵。
      第四种就是标准的反切法,用两个汉字去给另一个汉字标记注音,比如“东”字“德红”切,意思就是“东dong”用\"德de\"的声母“d”合上“红hong”的韵母“ong”就是“东”字的读音。
      古代是没有“dong”这几个拼音,但是有“dong”的读音,也有声母韵母。
      唐代时汉字为三十声母,宋人又补充到三十六,反切日益精密,成为此后历朝历代最为通行的注音方法。
      杨明远一边感慨古人的智慧,一边把自己会的拼音字母默默写下来,开始教给这些小文盲们。
      于是院子里响起了曾经支配很多少年的“a、o、e、i、u、ü”,稀稀疏疏,声音低沉。
      第二天一大早,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接着背“aoe”,然后杨明远继续教了他们认数字“一二三...百千万亿”和大写“壹贰叁...佰仟??|”。
      《千字文》虽好,但见效慢,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而现下当务之急是,杨明远得让他们先学会简单的数字读写,和茶馆的一些日常用语,实用性较强一些。
      吃过早餐后,众人又一块练习煎茶,杨明远特意安排萧老去街头找一些杂耍、变戏法的人,约定开业当天过来表演。
      杨明远本来也想请人来表演个舞龙舞狮的,但是很遗憾,成都城里找不到。
      舞龙舞狮起源于三国,流行于南北朝,唐朝从上层贵族到底层民众都非常喜欢这个表演。
      接着杨明远又约定了几个乐伎表演,他不敢请官府的乐伎,太贵了,民间的虽然一般但便宜啊。
      这么左请右请的,两贯钱又这么花出去了。
      杨明远还准备了很多开业请帖,主要是给王工、张老、李翁、李盼兰以及周围一些街坊邻居的。
      请帖上时间还没定,现在就等着张老、李翁他们从雅州回来,就可以正式营业了。
      这几天除了读书识字写三国以及安排开业仪式,杨明远还让萧老找人制作了一套衣服,也就是茶馆的制服。
      一整套青衫长裤,青衫做工精致,胸口部分纹了一个冒着烟雾的茶杯

第44章 只欠东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