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一麻袋的番薯,房俊内心激动不已。
有了这番薯,大唐还会缺粮吗?
在古代这个条件下,寻常的水稻,一年下来,也不过是收两石米,平均下来,差不多四百来斤,而北方麦子的这产量要更差一些。一户人家倘若想要维持温饱,不耕种个三五十亩地,怕是难以果腹的。
这低得令人发指的产量,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古代一直到清朝以前,人口数量一直无法破亿,因为哪怕是强盛的大唐也无法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可是如今有了这番薯,粮食短缺将不再是问题。
这番薯在古代简直堪称是人口增长的神器。
番薯的亩产量可以达到两千至三千公斤,这是什么概念?
差不多相当于南方水稻的十倍,北方麦子的二十倍。原来十亩地二十亩地才能养活一户人,现在只需要一亩地,两亩地即可。
清朝的人口为什么可以达到四万万人?番薯居功至伟。
房俊压下心中的激动,不让自己表露得太明显,毕竟现在自己还只是得到了番薯,但到底能不能发芽,能不能成功种植还都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好在自己这一麻袋够自己去试验,去挥霍了。
房俊现在是一分一秒也不想耽搁,急切地想把番薯实现量产。
可问题是房俊该怎么种植番薯呢?
首先必须让这番薯先发芽,水培的方法有些冒险,房俊决定采用稳妥一些的方式。
房俊决定选一个阴暗潮湿一些的地方,在缸里进行栽培,将缸里的温度保持在二三十度左右。
好在王大富已经在西山这边建了个宅子,于是乎这宅子便直接被房俊征用了,把这缸放在王大富的卧室里,王大富的卧室还是很暖和的,正好适合番薯发芽。
“这番薯要是死了,你也跟着死吧!”房俊交代了王大富一通,并吩咐王大富悉心照料,只要这番薯能够发芽,他也不是不能考虑给王大富一些好处。
王大富苦着张脸,摄于房俊的威慑,只好答应下来。
之后的这段日子,房俊几乎每天都会来西山,看一下暖棚的建设以及番薯发芽没。
房俊的几名弟子也被他拉过来做了苦力,当那些矿工得知,这几个每天在田地里和他们一起劳作,趟着泥水,脸被晒得漆黑的年轻人居然是翰林院的大人时,大家都震惊了。
而且这几个人好像干得还不错,完全不像是印象里只知高谈阔论,却干不了实事的那种官员。
尤其是骆宾王,房俊以前没发现,现在发现他居然还是实干派。一开始骆宾王还不知道该怎么种地,闹出了好多次笑话,可是这小子一根筋,不懂的他就非要弄懂,哪怕别人嫌弃他,他也要缠着别人,直到把所有环节给弄通。
没几天时间,骆宾王就能做得有模有样了。
 
第79章 搞化学的人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