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是红河文化的发源地,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可是楚天阔对那些风景名胜都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一块破布。
那当然不是一块简单的破布。
在楚天阔的印象里,21世纪有一个创下全国古书画拍卖史新高的事件,就是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拍卖出了3.08亿元的天价。
当时他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非常震惊,就一个字帖,竟然能卖出那么高价,可那就是事实。
而这个字帖的来历也很神奇,最初竟然是一个收藏家从一个目不识丁的老人那里买到的,而买到的地点,正是在珙县。
赵六去转了两天古文化遗址,而楚天阔则在珙县旧货市场转悠了两天,他一直在找一块破布。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上天偏偏眷顾这个重生者。
就在旧货市场的一个角落里,楚天阔遇到一个满面尘灰烟火色的老头儿,他面前摆着几个老物件,有烟斗,有算盘,当然还有那个《平安帖》。
楚天阔讨价还价一番,花了15块钱,把这些旧物件都买了下来。
当见到楚天阔买的东西时,赵六乐得直不起腰来了。
“我说天阔啊!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就这块破布,你花了5块钱?你傻呀!买回去当抹布吗?5块钱,能买几十条毛巾了!瞧我买的这些,多有价值!”
赵六拿着一个红河文化遗址的模型,还有几个古色古香的白色小瓷器。
楚天阔笑而不语。
这小子怎么可能相信,到了21世纪,这个破布就能值3亿元了。
3亿元,在80年代是个天文数字,到了21世纪也不是个小数目。
几天之后,300型全自动制砖机运到了猛河县,楚天阔找人拉到了砖厂,和几个师傅一起组装了起来。
赵六已经熟读了设备的说明书,俨然成了制砖机专家,机器架起来,按下电门,在入口处喂上泥,出口处果然就制出了一块块方形的砖坯。
“嘿,这机器可真是神奇呀!”
“谁说不是呢!吃进去的是泥,挤出来的是砖!”
“你那是说老奶牛吧!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对,咱就叫这机器砖牛得啦!”
“这机器,效率可真高,谁要负责喂砖牛,可别喂太快了啊!”
又过了几天,新窑要基本上造好了,比老窑大出来不少。
眼看着新机器和新窑都落成了,楚天阔心里很高兴。
他和赵六商量,新窑开烧的时候,要搞个点火仪式,把各方面的领导都请来看看,也算是为赵王庄砖厂造造势。
赵六当然赞成,又找到赵明理,队长也是举双手赞成。
他还建议道:“等点火开窑了,晚上再放场电影,让生产队的老少爷们都乐呵乐呵!”
于是赵六和队长负责准备工作,楚天阔就跑到城里去联系领导。
点火这一天下午,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当了赵王庄砖厂的厂长之后,楚天阔四处跑业务,也结交了一些人,认识了一些领导,这一次全都请来了。
站在最中间的是曹鹤宁镇长,他旁边的是县文化馆的廖馆长。馆长正摇摆着纸扇,笑着和镇长在讨论着
第41章 点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