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爹,我回来了!”
      王世宏首先到了王凯德的房间里,向老爹请安。
      “世宏回来了啊,太好了,快,让屋里头去准备饭!”
      王世宏把两瓶茅台酒放到桌子上,“爹,好几年没回来,今天陪你好好喝两盅啊!”
      王凯德已经放下书,从床上起来了,穿戴整齐,“喝酒先不急,走,咱们先去宗祠看看。”
      赵王庄有两个宗祠,东西头各一个,分别是赵家宗祠和王家宗祠。
      可惜,赵家宗祠在十年动乱的时候被毁掉了,目前只剩下了王家宗祠。
      王家宗祠据说始建于清朝末年,已经两三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岁月变迁,但保存良好,是王家族人维系血脉、传承祖训精神之地。
      王凯德拄着拐杖,带着大儿子王世宏,穿过村里的东西大道,来到宗祠。
      整间祠堂简朴大气,古色古香。祠堂大门分高、矮门,两侧置有石门枕及石鼓。
      门两侧挂有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前廊有三步梁,梁上驼峰、斗?砜逃懈〉窦盎ɑ芪剖巍:筇蒙枘局粕耥瑁?诠彝跏献嫦鹊幕?瘛
      在四十年代的时候,日本鬼子侵占了猛河县,当然也来到了赵王庄,曾抓了40多名农民,关在王家宗祠内。
      日本鬼子把农民吊在梁上,下面用火烤,逼他们供出新四军的下落。后来,农民在祠堂后墙,打了一个洞,40多位农民,得以逃脱。
      日本鬼子恼羞成怒,在祠堂西边,杀害了三位村民以报复。这激起了老百姓的仇恨,偷偷放火烧了鬼子的草料库,配合新四军的进攻,一举把日本鬼子赶走了!
      建国以后,祠堂的祭祀功能基本上消失了,王家宗祠也被改成了村里的仓库。
      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有一位乡干部来到赵王庄,找到王家宗祠,要把这里变成炼钢车间,他拿起王家祖宗牌位扔出去。
      可是,刚扔了几块,一阵风吹过来,乡干部的嘴立即歪了。
      乡亲们私下里都说,祖宗显灵,惩罚恶人。这种说法,当然不足为信,现在看来,大约是冷风引起面瘫。
      可乡干部也不敢妄动了,于是王家宗祠保留了下来,而赵家宗祠被毁掉了。
      王家宗祠建于清代,正屋为老式的“四梁八柱”框架结构。
      所谓“四梁八柱”,就是古代建造房屋不是先垒四面墙,而是先用结实的木头扎起房子的框架,四个角的柱子撑起四根梁围成的屋顶框架,框架的每个立面中间加一根柱子。
      然后,再在框架内垒墙,每面墙宽约半米。
      据说,在王家宗祠老屋的四个墙角下,均埋有元宝镇宅。
      家族的族谱,一般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可是后来这个传统逐渐的断掉了,直到最近,猛河县的几个大家族开始动议重修族谱的事情。
      王凯德得知了这个消息,很是高兴,而且王家宗祠保存完好,修族谱对他这个老族长来说也是大事,因此才把两个儿子召回来,可惜二儿子在国外,很难回来。
      王世宏虽然是七区经理,但是把七区的总部设在了星海市,主要的原因还是离家近,可以方便回来看看老爷子。
      可这两天,正强饲料卖的太好,生意火的一塌糊涂,许多的事情要处理,所以即便是距离不远,他竟然也没有时间抽身回来。
      看完祠堂,回到家中,王凯德从柜子底下拿出一个蓝布包,一层一层的打开,露出了里面的一份族谱。
      他掸了掸谱上的尘土,又吹了口气,递给王世宏。
      “世宏啊,俗话说的好,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咱们王家这份家谱,当年是你爷爷偷偷的藏在地窖里保存下来的,不然早就被毁掉了,现在可以修谱了,那对咱们王家来说,就是头等大事啊!”
      王世宏翻了翻那份老族谱,点了点头。
      “爹,你放心,这段时间我一定常回来。”
      王凯德背过手,喃喃道: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
      说这话的时候,他真的像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族长。
      “爹,这族谱就是我们王家的根呀!”
      “咱们这次一定要把族谱修好!”
      “放心吧,爹!”
      其实,修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召集王家族人,做好分工,当然还需要一定的花费,包括印刷费、办公费、差旅费、伙食费等等,可是要不少钱。
      王世宏当然明白老爷子的意思,这次回来带了不少钱,作为修谱的专项经费。
      实际上,他对修谱并不怎么上心,他更关心的是:春雨饲料公司。
     

第324章 宣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