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吴三桂并不后悔,他甚至为自己的发现了这样的一个人才而感到欣慰,时势能造就英雄,只不过英雄面对时势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选择。
      在这位吴大帅看来,凌小云也算得上是个英雄了,甚至这位从小兵出身,一路飙升官职的年轻人,曾经做过努力,想要靠着一己之力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明。
      身为辽东巡抚和辽东总兵官,专阃大将,吴三桂自然不是吃干饭的。凌小云在西北的一切行动和作为,吴三桂不说是了如指掌,至少也是大致知晓的。
      可是大明朝这棵大树,吴三桂岂能不知道,看起来外表是有枝有叶的,里面都是空的了。就拿这次来说,李自成能从大明京师的官员里逼出三千多万两白眼,他们却宁可城破资敌,也不能拿出来备战。这就是大明的官员们。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就算是吴三桂本人,也没有任何的办法,何况是一个空有报国热情的年轻人凌小云呢。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不远处的中前所城,凌小云正在和士兵们一起训练,他招募来的这数千新兵,也都慢慢的跟上了他的进度。
      除了训练之外,在训练之余,凌小云倒是经常给他们上课,说的无非是一个写君臣伦常的话。这话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可是在这个时候说,偏偏就是一支部队的战魂。
      凌小云告诉他的士兵们,如果只靠着当兵吃粮招募来的士兵,是完全说不到战斗力的,因为军中一旦出现粮草困难的情况,就会出现逃兵,而敌方一旦给予一些相应的条件比己方优越,那就会投敌。
      真正的战斗力的形成,靠的是意志,而意志的形成,靠的则是精神,这种精神从哪里来,怎么才会形成真正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的形成,是靠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目标来维系的。失去了这个前提,一切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思想工作在大明的军队里其实并不算是不存在,戚继光在义乌招兵后,就用了大量的时间来客串指导员。事实证明,就是那段思想工作经历,成就了后来的戚家军。
      凌小云的这些新招募的士兵,有三分之二都是读书人,他们都是一大批来参军的,很多都是同乡和亲人。为了防止他们在军中拉山头,也的确是进行了一番教育的。
      不过现在看来,这个情况倒没有多明显,这些读书人也并没有那么文弱。
      张文和赵大荣这两个前翰林院庶吉士,被凌小云直接任命为正六品的训导官,其余举人出身的授总旗或者百户,秀才出身的从小旗做起。秀才以下的也可以有自身的晋升机制。如果有功名但实在不擅长体力的,那就做文案工作和后勤工作,总之要做到人尽其用。
      被任命为后勤官的张祥,也算是不辱使命了。自从上任以来,马上就开始行动,开辟菜地,农田共二百三十亩,牧场十余亩,除了养殖鸡鸭鹅,还弄上了那个时代不好养殖的奶牛和奶羊。
      不过一开始让将士们接受

第74章 弘光称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