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笔耕请令去偷袭多尔衮的后军,本来凌小云不想让他这样冒险,可是周笔耕的一番话让凌小云动摇了,他答应给周笔耕500精兵,让他去做这次尝试,虽然知道,这次尝试,很可能是九死一生。
这一次,他仍然没有打算让彤儿知道。这并不是出于保密的规矩使然。更主要的是,彤儿已经身怀六甲,而周笔耕世代单传。他并不想让自己的妻子知道,自己去执行如此冒险的任务。
如果让彤儿知道的话,肯定会把他阻拦下,不让他以身犯险。到时候他也肯定会为了自己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而动摇,而放弃这次和多尔衮直接硬碰硬的机会。
周笔耕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这一点,他自己才刚刚认识到。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对于他治理的百姓和他的上官来说,他是一个好的牧守,好的下属。
但是对于他的敌来说,周笔耕这个名字,更像是一个噩梦来拷打着他们的思维和意识。
点齐了五百铁甲,他就出发了,这一次的行动,带了中前所内最精锐的部队,也带了最精良的装备,最膘肥体壮的战马,甚至每一个士兵都配上了最精锐的两只火铳。
这一次,凌小云已经决定,把所有的看家本钱全都交给周笔耕。这次行动,甚至还配备了辽东军曾经有过的传奇武器三眼神铳。
周笔耕知道,凌小云之所以给他配备如此齐全的武器,并不单纯是对这次行动有所重视,更重要的是凌小云希望能够给他的全都给他,只是希望他和他的士兵们能够平安回来,这次执行任务并不是一锤子买卖。
多尔衮根本就没有把中前所的守军当做一回事儿,所以他根本在撤走的时候就没有安排任何的断后部队,这也是他过于轻敌,导致的迷之自信,偏偏就在这个事情上,他将要吃一个大亏了。
走在最后面的部队不是别人,正是两白旗统领多铎的内亲富察达尔糙。此人是可称得上绝对的尊贵,但是他几乎是没有带过兵的,只不过是依照自己的关系进入了正白旗的军中担任佐领。此刻由他担任后军,也正是说明多尔衮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会把断后问题当成一个问题,因为他不知道中前所小城仅有的几千守军,竟然敢出城追击。
周笔耕带领五百精兵,兼程出了中前所之后,马上衔环而行,并告诉他的每一个士兵们说:“这一次出战,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
所有的士兵们都抱着一个念想,那就是自己不知道能不能回来,但是这一次他们出兵就已经确定了他们的勇气。这道命令更给了他们一个契机,那就是,此战或许有去无回,但是只要敢出战的,都是爷们。
他们出发了,带着他们的使命出发了。而此时的多尔衮的大部队已经早已翻过了小路,后军仅有三千人人。
这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看起来仍然是一个不对等的,可是这却是后勤部队。虽然清军的后勤部队仍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战斗力,但是却仍然是二流部队。对阵他们来说本来明军就可以以一打二。可这一次,明军似乎没有开始就要打算和他们对面搏斗的用意。再一次交代一下明军的武器,这五百人所有人都配备了两只火铳和最先进的三眼神铳,并且装有子弹袋,每人十发(那个时代火铳都是装火药弹的,每人装十发火药弹,已经是一个正常的载重量了,和现在的火器不同)。
当他们抱着必死之心,必胜之信念,接近多尔衮的后军部队的时候,却忽然欣喜的发现,这后军部队竟然全都是没有什重武器的后勤部队。在第一波的突袭中,清军就损失了六百人。接下来明君,很快就把每人两支火铳里所有的子弹全部打光,在还没有接触到明军的时候,清军的后军部队已经伤亡过千。而明君除了火铳之外,还配备了马刀和三眼神铳,又是一番搏斗之后,明军后撤,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撤回城内。
撤走之前还没有忘记,给这些后勤部队的后勤车辆放上一把大火。周笔耕心里很清楚,仅靠这500名士兵,是没有办法把这后勤物资运回城内的。而且在这里耽搁久的话,前方的清军大部队很快就会回援。那么一旦形成合围,这五百士兵一个人都走不脱都会在这里成为别人的刀下亡魂。
撤回城内之后,凌小云亲自对周笔耕带回的部队进行了点验,点验发现,这500名士兵回来了432人,受伤者半数。而经过不确切统计,这次突袭是多尔衮的后军部队
第82章 灵玉来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