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书,根本就不可能上达天听,所以这些军官庆幸地离去了。
      在这些军官走后,宋献策对刘宗敏说:“刘兄,现在这些军官和士兵们士气很浓,我们是否也要让他们的士气有所舒缓,不然的话,最终也会灼伤自己。”
      刘宗敏却说道:“宋兄,我岂能不知道这些,可是城外吴三桂和多尔衮哪个又是等闲之辈。他们早已经布好陷阱严阵以待,目前只有在城内坚守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一旦贸然出城,我们终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不是我们长别人志气,而灭自己威风,只是如今这个情况,老兄也是看见的,我们哪里还有什么威风可言。”
      宋献策也十分无语,但是他知道刘宗敏的话是对的,目前实力决定一切,只有守城才是最好的对策,出城而战最终会有全军覆没的结果。
      两人对视一眼之后,都不再说话,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保持目前的状态而不动摇,也就是了。
      城外的多尔衮和吴三桂又一次陷入了围城的持久之战中。这时他们忽然想起,一个被自己忽略的人来。
      多尔衮忽然对吴三桂说:“将军,你以为凌小云这个人何如?他现在虽然兵不过万,只不过有中前所这一座小城,但是他不肯归顺我大清。对朱由崧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依你看来,他是否要割地自立?我们应该怎么应对于他。”
      吴三桂似乎没有太多的想过这个问题,其实在这之前他还是比较注重和中前所守军的袍泽之情的,只不过凌小云这一次做的实在是不太厚道,他趁着吴三桂在前方和李自成对峙,出兵山海关,把吴三桂存积的物资全都给拉走了。
      其实这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在宣布,中前所明军和山海关,已经是敌人了,而且这个撕破面皮的动作,是由凌小云亲自完成的。
      凌小云做出这个决定也很为难,但是他不得不做出这样一个决定,他在宣誓一种决心。这种决心就是只忠君要,我们就是一条线上的人,只要你有任何一些异心或者是不忠不良之举,那么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是朋友。朋友是志同道合的人,而显然凌小云和吴三桂并不是这样。
      对此吴三桂其实能够理解,所以他并不记恨凌小云,也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吴三桂并不单纯意义上是那个被后世骂的不吐核的汉奸。
      面对多尔衮的发问,吴三桂思考了一下,回答说:“凌小云和别的明军将领是不同的,他并没有割土封地之心,他对于大明崇祯皇上其实是有无限忠诚的。这个人,从一年之间,由一个小小士兵直到封侯拜将,被授予二品职缺,他对于皇帝的忠诚,是所有的人都比拟不了的。他是要报答崇祯皇帝的知遇之恩,所以才会有如此疯狂的举动,而他割据中前所成,并不是为了自己称王,而是抱有一丝的幻想,那就是崇祯的三个皇子如果有一个能活下来,那么就是名正言顺的大明意义上的新君,我想他也是在等待这些皇子们的消息吧。”
      多尔衮也叹了口气,说道:“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也是一个十分忠诚的汉子。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倒是对他更感兴趣了,虽然我在他的城下耽误了许些时日,也折损了不少将士。但是正说明了此人的能力和决心与毅力,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倒是想把他收入帐下,为我大清效力。”
      吴三桂却叹息说:“王爷,此人的性子我是再了解不过了,他绝对不会效力于大清。我也说句大不敬的话吧,虽然我投靠大千,是因为家父和爱妻之仇恨,可毕竟于大节是有亏的。所以我时常也是,不知如何是好。但毕竟国家已亡,良禽择,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王爷对我如此厚恩,我也必将为王爷马首是瞻。”
      这倒是一句心里话了,如果不是想和多尔衮交心的话,这话断然不会说出口的。所以多尔衮却没有为此话感到介意,反而觉得吴三桂是一个可以交得住的朋友。
      多尔衮说道:“吴将军不必介怀,本王也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崇祯皇帝现在已经被吴三桂给逼迫的殉国了,他不是死于我大清之手,而是死于闯贼之手。这个道理一定要宣于天下,因此吴将军效力于我大清,并不是背叛大明,而是要为大明报仇。”
      其实,凡事都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相对来说,多尔衮找到的这个理由真的是太充分,也太听起来掷地有声了。
      甚至于在多年之后,吴三桂都觉得多尔衮实在是一个有谋有略的政治家,而不简单是一个纵马称雄的莽汉。
      因为多尔衮为他找到的这个理由,让他名正言顺的成为后来大清政权的平西王,而不再是大明的一个小小平西伯。
      想要名正言顺的去做一件事情,必须要造出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这是多尔衮给吴三桂上的一堂课,这堂课非常的珍贵。

第88章 找好理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