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光皇帝死后,大清对此进行了很大的宣传。不得不说多尔衮的这一招数起到了相当大的分化瓦解的作用。
很多在各处打着大明的名义抗清的小部队遭受了极大的心理打击。他们也知道自己是扛着大明的旗号抗击大清的,如果大明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的话,这些抗清就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很多都进行了出路的选择,有一部分人落草为寇成了山大王,有些人则投降了大清成为清军的绿营部队,所以多尔衮这一次了就等于瓦解了大部分的抗清势力。
可是不管怎么说,中前所仍然是多尔衮的一块心病,他已经对中前所进行不下三次的进攻了,甚至有一次还是联合了吴三桂的。
可是凌小云哪怕付出再大的损失,哪怕是损兵折将,仍然是一块儿让人崩了门牙都啃不动的硬骨头。而凌小云耗得起,多尔衮却耗不起,因为虽然说飞来飞去纵横天下,但是大清仍然只有十几万的部队。
这十几万的部队如果要硬和凌小云去拼消耗,到最后哪怕是把中前所给啃了下来,恐怕也要折损过半,而这个代价是多尔衮承受不起的。
多尔衮这位摄政王,他要考虑的是大清的全盘利益,而不是仅仅一城一池的得失。这一点他是完全能够拎得清的,中前所虽然是一座兵家必经的要地,因为出了中前所才是山海关,出了山海关才是天下。
因此这位摄政王必须要把中前所给拿下,可是中前所偏偏是让人头疼的崩了门牙都啃不动的骨头。所以刚刚在中前所城下损兵折将的多尔衮,却不得不重新把攻取这座小城提上日程来,而且要在消耗最小,伤亡最小,付出最小代价的情况下把这座小城给拿下,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而又是必须要做的事。
可是虽然说这事儿比较重要,日常的事却更加重要。死了一个弘光皇帝,并不意味着南明的势力就彻底的灭绝了。
实际上在历史上南明这个词汇,意味着是在崇祯皇帝死后所有的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政权,都被统称为南明。
虽然说弘光皇帝朱由崧已经绝食而死,可是后继之王却络绎不绝,唐王朱博圻已经在南阳登基,并且竖起了反抗大清的大旗,号召大家要消灭丑类,恢复大明王朝。
多尔衮简直是郁闷的疯了,刚刚消灭了一个弘光皇帝还不算完,这是在哪里又冒出来的一位唐王。
不得不说,大明王朝的这些皇帝们,生孩子的本事实在是太强。而和大清的爵位制度不同,明代皇帝的每个儿子都能够被封为亲王,并在各地就藩且能够拥有少量的军队。
在这种体制之下,唐王朱博圻能够在在南阳竖起大旗也不算是多么的离谱的事情。但是多尔衮已经习惯了,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是露头就马上打你。
 
第146章 唐王称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