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孙可望的这种态度也是难能可贵的,很多曾经在大西军部队之中的将官们也跟随着孙可望投降了大明,可是他们之中并没有太多的人对大明有认同感,而无非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罢了。
但是他们之中大多数的人却是对大清有强烈的仇恨感,这一点才是他们真正的作战动力,可是孙可望与他们不同的是。
他一旦是归顺大明,那么就把自己真正的当成了大明的人。这是一个真正的汉子,这种人=才真正的算是值得托付的兄弟朋友。
凌小云和孙可望在此之前也一直是对立的层面,可是他就知道孙可望这个人不能杀,虽然在此之前他们和大西军已经多方作战,可是凌小云仍然抱定这个观念。
由此也可见他有识人之明,但是现在孙可望急于证实自己的确也并不可取。凌小云并不想这样,因为他不想让孙可望损兵折将,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让自己留下这样一个名声。
前来投靠的将领,之前无论是什么派系的都有,如果是这样的话,以后谁还愿意跟着自己干,所以虽然孙可望的心是热的,可凌小云却不愿意让他这样的付出。
因为种种原因孙可望也应该给予一些比较好的待遇。比如说仍然带领自己的原有部下。可是除非非常必要不会让他随意出战,不然的话会有一些排斥异己之嫌。
凌小云告诉任何人说:“只要是跟了咱们明军,那都是亲兄弟,绝不能轻易的放弃。咱们只要是明军,只要是抱定了保护百姓扶持大明的宗旨,就是都是一家人。绝不能有什么排斥异己的心思,也绝不能有什么小团体和山头,全都要以明军的利益为重,全都要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
再说追击的问题,现在追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反而可能会中了埋伏。因此凌小云才决定不去追击。
因为凌小云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人,他绝不会拿着自己的百姓和士兵去开玩笑,赌一把幸运值,万一他赌输了他是输不起的。
所以不管多铎和吴三桂的断后做的如何,凌小云都没有去追击,让多铎和吴三桂各自撤回了。
吴三桂回到山海关以后告诉自己的儿子和侄子,现在机会来了,命令吴应熊和吴应麒马上准备一下,赶赴盛京接受委任。
至少多尔衮要兑现当初的承诺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事儿。但是吴应熊却有一些心里不踏实,他对吴三桂说:“毕竟没有打下来中前所,此时此刻并不是一个论功行赏的好机会,可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摄政王调我们去盛京,显然并不是一个很恰当的事儿。所以我和应麒弟弟只去一个就可以了,万一如果我们两人都去到盛京,要是被扣做人质恐怕就不好了。到时候父王连任何一点的退步的余地也都没有。”
吴三桂内心之中从来没有想过这一层,可是他觉得既然是作为多尔衮一个大清王朝的摄政王来说,如果想要讨伐吴三桂恐怕也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儿,再说既然吴三桂已经愿意投靠大清了,并且接受了顺义王的封号,他就完全不可能再自立门户了。
因为在全天下来说,吴三桂已经丢了信誉
第197章 应熊担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