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三十二章 辩[2/2页]

娇宠冬官 绯我华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袁大人有何事?”
      袁宝儿嘿嘿一乐,“就是那个台子,”她挤了挤眼睛,“赏个脸,去捧个场呗。”
      左相哈的笑了声,“你到时打得好算盘。”
      他一甩袖子走了。
      袁宝儿摸了摸鼻子,小声道:“既然是打算盘,自然要往好了打,这怎么也生气?”
      她叹了口气,转头盯上还没来得及走的崔敏芝。
      “师兄,”她笑眯眯的贴过去。
      崔敏芝一个头两个大,“行,我去。”
      “够意思,”袁宝儿笑着摆手,又去找下一个目标。
      崔敏芝摇头,他这位师妹哪儿都好,就是这脸皮,那是没人比得上。
      半个时辰之后,高台旁贴出招牌。
      你说你有理,他说他有理,上台辩一辩,看看谁有理。
      话很白,一看就懂。
      看热闹的人群里,书生先发言,“真滴不是论法台?”
      贴牌子的小厮笑眯眯,“要论法,去府衙,我们这里就论事。”
      众人哄的一声炸开了。
      “毕竟事总逃不过一个理字,”小厮峰回路转,“至于其他,我们也管不着。”
      他笑眯眯的拱手,撤了。
      书生们面面相觑,一时拿不准这是闹得什么幺蛾子。
      百姓们也都有些懵,早前他们一直以为这里是给书生们辩论用的,谁想到,他们也有份呢。
      不远处的茶楼里,袁宝儿笑眯眯的给几位大人拱手,“如此可犯法度?”
      自然不犯。
      崔敏芝捏着扇柄轻敲掌心,“滑头。”
      袁宝儿嘻嘻的笑,指了指包厢,“这里我包了三个月,诸位若有闲,尽可过来,茶水管够。”
      崔敏芝笑意又浓了几分。
      这是要提前赚好感,以便将来修改之时,让他们手下留情。
      几位被迫过来的很不走心的拱了拱手,只瞟了几眼台子,就撤了。
      高台边上,一个老汉颤巍巍的过来,“俺有点事不明白,不知道能不能说说。”
      他带着浓重的口音,一听就是外乡人。
      才刚躲开的小厮赶紧上前,把人请到台上。
      因着之前的宣传,台下聚集了不少的人,老汉瞧见那么多人,吓得手脚都哆嗦。
      小厮给他倒了杯茶,等他喝两口,才温声道:“可要置屏?”
      老汉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小厮指了指一旁隔着的屏风,小声道:“当着你就看不见他们了。”
      老汉立刻点头。
      小厮便指挥人把屏风摆好,老汉又喝一杯茶,才开口,“俺老家前年遭水淹了,俺们一家逃荒过来,本想奔个活头,可是年头不好,大家都难,俺们熬了个冬天就又会老家。”
      “可回去之后,他们说,俺家的地不是俺家的了,他们有地契,俺们的早些年被大水泡了。”
      “俺们没有法子,只能又回来,可是这一路折腾,俺家人都死绝了,就只剩俺一个,俺就想知道为啥俺的地没了。”
      老汉哽咽着把心里的疑惑说完,全场一片寂静,只能听到屏风后呜呜咽咽的哭声。
      小厮叹了口气,站到高台边,“诸位可有人能给他解惑?”
      人群骚动了一阵,一个书生站了出来,“房有房契,地有地契,凡事都有凭依,方能作数,不然这大夏土地何止千万亩,你说是你的,他说是他的,岂不乱了套?”
      “可是俺种了几十年,咋就出去一趟,回来就是不俺的了?”
      老汉笨拙的辩解。
      书生淡淡一笑,“种几十年的也可能是佃户。”
      老汉顿时不吭气了。
      书生周围的同窗顿时露出敬佩和欣赏。
      书生笑容淡淡,眼睛里却有得意。
      袁宝儿居高临下的看着他,表情冷淡。
      崔敏芝曾经跟她一起丈量过土地,最知道里头的猫腻。
      他叹了口气,“纸上谈兵,书生之谈。”
      “但这样的书生将来却会是我大夏的栋梁,”袁宝儿看向站在街对面,并没有离开的那几位官员。
      崔敏芝却道:“他们接触的就是这一层面的,且以他们目前能力,也只能看到表象。”
      “最可怕的是,他们这样就满足了,”看着老汉步履蹒跚的离开,袁宝儿表情越来越淡。
      崔敏芝感觉不对,抬起头从对面看到堂妹的脸。
      崔九瞧见崔敏芝,一缩脑袋,再不冒头了。
      崔敏芝无奈,“你把崔九也叫来了?”
      袁宝儿眨巴两下眼,一脸你说啥。
      崔敏芝却很了解袁宝儿,“别装了。”
      袁宝儿嘻嘻一笑,“你既已答应帮忙,那就是跟我们站到一边,小九可是主编修,她不来怎么知道民间疾苦,怎么修好大律。”
      崔敏芝摇了摇头,“随便你,但有一条,让她藏好了,不然出了事可别怪我不帮忙。”
      袁宝儿点头,明白他说得是谁。
      此时,楼下的官员已经走了。
      高台上却再没有人上来。
      出师不利,袁宝儿脸色有些不大好,她想了想,想到一个人。
      那就是韩安云。
      韩安云刻苦勤勉,藏书阁的书,他全看过,可以说远比其他人更渊博。
      且他心里自有坚持,却能不是圆滑,他有善心,有同理心,更重要的事,他愿意为此付诸行动。
      不得不说,当年韩安云的通风报信和漏液陪伴,让袁宝儿对他的印象极好。
      只是有个缺点,那就是出身世家,且因着堂姐缘故,韩家几乎被厌弃了个彻底。
      她赶去书院,问山长他如今在何处。
      山长倒是知晓,“他如今归乡了。”
      “为何?”
      袁宝儿很惊讶。
      山长摇了摇头,“他家里出事之后,长辈也跟着过身,他扶棺回祖地,就没回来。”
      “你找他有事?”
      袁宝儿点头,把她的困境说了。
      “师兄本事好,能力也强,我想让他帮那些口拙的百姓分辩几句。”
      山长摇头,“你这是要把他架在火上烤呢。”
      “可这又何尝不是一个登天梯?”
      袁宝儿道:“如今选官还是举荐制,如今的朝堂都被左右两相把持,师兄如今的情况,一准不会有人帮衬,他又不是卑躬屈膝之辈,与其碌碌一生,倒不如另辟蹊径,没准就让大家和陛下都认识他。”
      这事事关一个人的前程和性命,山长没有拒绝,也没有反对,只是把地址给了袁宝儿。

第四百三十二章 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