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
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的养马费用。
军器监法,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军器监法,使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
取士之法,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这三个具体措施。
改革科举制度,颁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并增加法科。
科举制度,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扩大考选名额。
整顿太学,三舍法,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
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
同时,提举经义局,修撰儒家经典,编纂《三经新义》;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惟才用人。
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王安石认为:北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
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王安石的上任,影响了其他人的仕途,当时的司马光等守旧党,与王安石对时政的认识不同,几次在朝堂上争论不休。
比如在税收上,王安石在乎的是让国库更为充盈,司马光则认为让百姓开源节流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但是每当两方针锋相对的时候,宋神宗都站在王安石这一边,导致守旧党越来越不被重视。
加上王安石的态度强硬,将原有的法令尽数更改,守旧党于是上奏宋神宗,说百姓们都讨厌王安石制定的新法,请宋神宗收回成命,宋神宗不听,认为新法推行之初,百姓还不习惯是很正常的事情。
后来,守旧党的御史中丞吕诲看不下去,认为王安石太过执拗,在担任宰相之后,把朝政搅得天翻地覆,于是接连两次弹劾王安石。
向宋神宗呈上《论王安石奸诈十事状》、《论王安石奸诈十事状第二状》,宋神宗在接到弹劾之后,觉得吕诲夸大其词,有陷害王安石的嫌疑,于是驳回。
吕诲感到自己不被宋神宗信任,心如死灰,要求辞宫,自此离开朝堂,去当地方官了。
王安石,急于收获变法的成果,要求各地官员积极实施新法,向他报告效果,底下的官员为了满足朝廷的要求,开始钻法令的漏洞。
比如,免役法的实施,核心是要免除徭役,按民户等级征收钱粮,地方政府再用这些钱粮自行募役,实现社会公平。
但是,地方官员在收取免疫金时,趁机增加了赋税的金额,逼得人们只能多给钱财来免除徭役。
又比如青苗法的实施,是农民在夏、秋两季庄稼未成熟时,可以向政府借款,来度过这一段没有收入的日子,如此一来,可以避免农民像当地豪强借贷。
但是,王安石对法令研究不周,借款的利息极高,农民根本就负担不起,地方政府还会在借贷、还贷之余,借机像农民索要额外费用。
因此,新法实施后,人民生活质量是远低于从前,对政府也感到越来越愤怒。
守旧党的宰相韩琦和谏官司马光知道后,跑去找宋神宗,告诉他各地实施新法的情况,并建议宋神宗停止变法。
宋神宗听了,也认为王安石对新法研究不周,可是变法后,朝政的收入确实增加不少,因此宋神宗并不想停止变法。
王安石知道守旧党向宋神宗告状后上章为自己辩护,宋神宗最后因重视王安石,决定不采纳韩琦、司马光的意见,让王安石自行整顿变法措施。
宋神宗虽然为王安石挡住了守旧派的攻势,但王安石的亲信给他带来了更大的打击,王安石从前提拔出来的司马参军郑侠,自变法后,被王安石派到光州管理当地的民、形案件。
任职期间,郑侠受理许多案子,都与新法有关,深切感受到新法的问题,于是在1072年回京述职时,拜访王安石,分析新法的缺失。
王安石听了之后很不高兴,不愿再见郑侠,之后,郑侠不死心,还是写了很多信给王安石,希望王安石能整顿新法弊端,王安石一气之下,将他贬为京城安上门的监门小吏。
郑侠感到自己无法再说服王安石,画了一幅“流民图”,直接求见宋神宗,告诉宋神宗,这些都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民间苦状,绝无欺瞒。
宋神宗看到“流民图”上画有无数逃亡的流民,不仅携家眷逃难,还有许多酷吏鞭打他们,不禁流下泪来,停止了变法,并将王安石贬为观文殿大学士。
改革派的参知政事吕惠卿知晓后,跑来劝阻宋神宗,告诉宋神宗,您这么多年的苦心,好不容易付诸实行,如果只是因为一名狂夫的言论,就把这些新法废除,岂不可惜?
宋神宗听了,极为认同,宣布继续变法,仅仅废除了一个方田均税法,命吕惠卿继续主持变法事宜,1075年时,宋神宗又想起王安石的好,再度任用王安石。
宋神宗逝世,司马光受高太皇太后扶持,主持国政,史称“元祜更化”。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改革运动,变法推行的过程中守旧党于改革派的对立,下开北宋长达五十多年的新旧党争,对北宋的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
李天想到这里,感慨道,民不聊生,苦的都是百姓啊。
众位爱卿我准备开创科举制度
第22章 变法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