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我们这叫“乡风”。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大概是因为我们水乡的河流又多又密,阻隔了人们的自由来往吧,在我们这儿,只有一个圩子里的人,民风民俗才是差不多的。出了圩子别说是十里,就是隔了一条河乡风就大不一样。
我们这的乡风是什么样的?把时间拉回到三四十年前的过年说起——
“二十四夜放小鬼”。大概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学生普遍放寒假。从学校把自家带去的凳子搬回来,有奖状的夸一顿,没有奖励,再把“家庭报告书”往爸妈手里一塞,猴子就下了山——疯狂的寒假就开始了。因为谁都知道,进了腊月特别是要过年的前后,是不准打骂孩子的。你说这还不是要上了天!村子里前前后后总是一趟一趟人流,哪儿热闹哪儿人就更多。
玩了几天,也疯了几天。逐渐的孩子们大都恋在了家里,他们都被各色美味吸引住了!那时候准备各色吃食、买各种年货叫“忙年”。孩子们踊跃地帮忙,可以预先品尝各种美味,或是帮大人上街拿东西,即使不能买花炮玩具之类的,也顺便能见识一下一饱眼福。
扫了尘、蒸了糕、涨了饼、炸了坨子(肉圆),年忙完了,三十晚上也到了。
这一天下午,家家户户又把门里门外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开始贴春联了,先贴堂屋的一幅。把旧春联用水沾湿后去除干净,再等门板干了,就贴新的了。新春联先贴上联,右边一扇门,贴好后,再根据右边春联的上下及左右的间隙,贴下联。上下联贴好了还要关上门在门外看一看效果。满意了,再贴“挂落”。那时候的春联都是请人写的,挂落是孩子们自己刻的,一门挂落五张,中间的是一个金字,组成一组“福禄寿喜财”。自己动手刻的挂落总是看了又看,还和别的人家比一比。最后在门把手附近贴上“开门大吉”,堂屋的春联就贴好了。
然后再贴“锅屋”的春联,那是要小一号的。
春联不但门上贴,过道的墙壁上、猪圈上、小仓库上、电线杆上都有,这样的春联就不用请人写了,都是自己家里的人写的。有“祝大家新春快乐!”“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最有意思的是贴在仓库稻笈子上的,用“斗大元宝”“只见财来”组合成的两个字。这是我记忆中唯一与“钱财”有关的春联了。有些春联实在是不好写了,如厕所的门怎么办?就写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等贴在门上。
天暗了下来,家家灯火通明,平时最节俭的人家,也把所有的灯都打开。这时“打稻囤子”开始了。半大的孩子,提着一根短棍子,棍子一头系着蒲包,蒲包里装着石灰。走几步就把蒲包在地上用劲顿
第55章 在小卖部被男生堵住[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