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是不允许参加的。
也就是说,辛清纯和辛清旭尚无资格参加,反倒是罗然他们几人都可以报考,哪怕本科录不了,也可以积累一下乡试的经验,明年再考就是了。
辛清旭和辛清纯为啥不能参考?
为啥?因为他俩人的学籍刚刚转到顺天府三两个月,在府学里报到时,人家刚刚科试过,科试第一、二等和三等的生员早就排完了,顺天府学不可能因为他二人重新科试,回保定府报名参加也是不可能,你学籍都转走了,保定府生员名单里,没你俩啊。
这比较遗憾,但是辛无疾认为,这哥俩年岁尚小,再压他们一年刚刚好,这一年的时间好好温书备考,等到明年,辛清旭十八岁,辛清纯十六岁,年龄也是偏小的。
辛清纯觉得明年再考也没什么,辛清旭更是没问题了,自从元宵节大夫查出郑丹竹有喜,到现在已经半年了,再过几个月,差不多八九月份的时候正该生产的时候,自己若是去参加乡试,自己媳妇怎么办?要知道那乡试共有三场,每场考三天呢。
辛无疾也是幸运,座师关照他,名字报上去后,乾秉帝因了那《三字经》,正对辛无疾印象大好,很爽利地就准了。
要知道这翰林院,可是论资排辈的所在,搁在往年,像辛无疾这样刚刚入翰林的新人,是不可能得到这等好事儿的,主持一省乡试,就等于自己门下多了许多的举人门生啊,想那辛无疾当年考上举人,不就是有了现今在翰林院的座师张一丰学士么?
乡试由朝廷委派翰林、内阁学士前往各地主持,各地布政使衙门则要抽调官员负责具体事项,其中在考场内办事的称为内帘官,主要负责监考和阅卷,例如主考、房官、内提调、内监试、内收掌等;在考场外办事的则称为外帘官,主要负责管理考场的事务,如监临、外提调、外监试、外收掌、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
到了每年八月初六,由朝廷派遣的正副主考,以及地方抽调的官员们开始入闱,所以说辛无疾这时候就准备出门了,他要去主考的地方是江西,路途遥远,因此得早做准备。
他去了江西就得封闭。依着朝廷法度和惯例,乡试前先举行入帘上马宴,内外帘官都要赴宴。宴会之后,内帘官进入考场内分配好的处所,监试官封门,此后内帘官便不再外出,且内、外帘官不相往来,有事只能在内帘门处交谈。
辛无疾得了这等好处,哪里还有办公的心思,整日里在张一丰那里打问那乡试的注意事项,也是难为他了,乡试他参加过,可是以主考的身份参加,这还是第一次,若是副主考还好说,一切听从主考安排即可,可是自己的座师帮忙,皇帝给力,直接给他点了一个主考,这就令他欢喜中又带了些惶恐。
于是辛无疾整日里在张一丰这里讨教,张一丰也是非常看重自己这个门生,兼之他主持过多次乡试,担任主考的经验多啊,于是把那乡试的情况细之又细的说与辛无疾知道。
一边听,辛无疾一边抹汗。拿着小本子记得手都开始抖了。啧,这乡试的黑幕,要不要这么多?
第82章 加了恩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