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7章 乡试第一场[2/2页]

逍遥小衙内 山水第一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拔到一个高度:圣人之所以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智,取决于圣人既能具备健全的心智,又能具备高尚的品德。
      你看,八股文的核心说穿了是啥?就是由这些学子,代圣人言。
      那么,辛清纯先把这题破的光明正大,任你什么样的阅卷官,敢说这句话不对?
      一篇优秀的文章,破题占了一大半,只要后面的承题、起讲、转讲能平稳过渡,文章的大结没有毛病,这篇文章就可以拿高分了。
      接着,辛清纯写下承题: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而示之。
      你看看,这就是代圣人言了,这承题依旧是替孔子说话,孔子的意思是什么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这么说。
      你看:
      称之为志士仁人的人,都是力求做到既有健全的心智,又有高尚的品德而不被私欲迷惑的人。这样的人在面临生死考验时,我们只看到他们如何做到问心无愧而不会顾虑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孔夫子之所以对那些既无志气又不仁义的人发出感慨的原因所在。
      依旧是正大光明,这几句话读下来,是不是满卷的正气扑面而来?
      正气有了,辛清纯接着下笔,起讲就给了人深深的思索: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
      你看,辛清纯这文,开篇正气磅礴,如煌煌然的日光,然而起讲倏忽一转,他开始提问读者了:
      有人说,世事变化无常,而人的生和死却关系重大。面临生死考验时,固然有苟且偷生而损害仁义的;但也有临危受命,牺牲自己而成就仁义的。是舍前取后,还是舍后取前,取决于对“是”和“非”的判定,且容易迷惑于人情。志士仁人也会面临这样的抉择吗?
      啧,这是行家。提问这种,是最容易抓住读者的心了,你看到这里,会不自觉的想啊,对啊,志士仁人也会面临这样的抉择吗?会吗?不会的吧?
      读到这里,任是谁,都忍不住赶紧接着往下看。
      可是辛清纯也不可能一口气写完啊,这已经写完一首诗,又写了小半个《士仁人》了,时已近午,按说是该休息一会儿了。
      先吃点东西,休息一会儿再写。

第87章 乡试第一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