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立言要迁升,说白了,其中过程只有两步,首要的要看看这文选清吏司郎中手里,有什么位子空缺;清楚了有哪些空缺,再运作着选个合适的。
你看,这事儿当事人一说起来,你一听就是这么简单,实则不然。
真等有了空缺再运作,黄花菜都得凉了,正经是如何去运作出一个空缺来,才是正理。
这个道理,在座的除了辛清旭,都明白。
贾立言是当事人,自不必说;张依然在这京师,算得上是高级掮客,也明白这个道理;辛无疾久试不中后,在京城混迹许久,才托人选了这蠡县县丞的职位,是有过切身感受的;辛清纯上一世在国企任中层的时候,也经历过许多次的升迁机会。
总得来说,大家都懂,只有辛清旭,听贾立言说完了,那两只眼睛就直勾勾地盯着自家兄弟,他可是知道辛清纯在那三棵树雅居的许多事情的,那意思仿佛在说,这事儿你能办啊,你答应啊。
辛清纯见自家哥哥直勾勾盯着自己,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要不要这么明显?这事儿即便是能办,可是能这样直接说出来么?
这事儿即便是给他办,人情也得落在辛无疾身上。
都不明白自家这个哥哥是吃什么长大的,不对,好像哥俩是一起长大的,莫非嫂子经常给他开小灶?
贾立言是进士出身外放的县令,因而升迁的时候,本朝惯例一般会被调入京城任职。而且,同样的选拔机会中,进士出身的知县更有机会被优选录用。
按照本朝规定,四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亲自任命,而四品以下官员,则需要定期考核评价,根据考核结果,由地方督抚、吏部等人共同决定知县的去留。
知县的升迁去向,跟这个评价也有很大关系。如果在政绩考核中,知县得到不错的评价,它的升迁职位级别一般也会越高。
而在这个评价汇中,既有知县自身能力的因素,也受到不同辖区的影响。蠡县是个小县,因此治理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而朝廷需要更有能力的官员。所以,一般来说,那些在比较容易治理地区任职的知县,往往会调到比较难以治理的州县任职,因为他们往往更有经验。他们大多再经过这层磨砺,才会得到升迁。比如去京师的大兴、宛平两个京县担任京县,一般都会挑选有资历,经验丰富的官员担任。京县知县官阶比一般知县高,你看那宛平县令汤明显就是从六品,这也算是升迁行列。
其实,在本朝,进士出身的知县能够挑选的职业有不少,如果以京官而言,有六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中书科中书、通政司经历、通政司知事、鸾仪卫经历、监察御史。
地方官中,也有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府同知、直隶州知州、知州、盐运司运副、外府通判和兵马司正指挥可任职。<
第111章 运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