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2章 监生告状[1/2页]

逍遥小衙内 山水第一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辛清纯这里依旧每日来翰林院,见到作者,该打赏打赏,该催更催更。
      邸报已经发出去了两期,暂时还没看到什么影响,可是石头既然已经投入到了水面,涟漪或大或小,早晚要传至整个池塘。
      关于宋子彬的事迹,已经在匠人圈子里开始传播,一个普通匠人,是如何通过努力,获得朝廷认可的正九品官身?这等新闻,向来不缺乏传播市场。
      在整个将作监都行动起来,正在紧锣密鼓地张罗着招贤纳士的时候,东南沿海又出‘大事了。
      大明朝,东南沿海本来是鱼米之乡,是富庶的乐土,可是经过倭寇的荼毒,如蝗虫一般洗劫杀掠,许多地方十室九空,人口大减,侥幸活命的农民也抛弃土地逃亡,富户则躲进州府县城。
      这回出的什么事儿?是因为倭寇两次进犯福建宁德,守城军士无法抵挡,致使宁德县城遭到倭寇烧杀抢掠,县城废弃了。
      这宁德一地没了百姓,也没了官员,虽然仍然在大明的版图上,实际上与丧失了国土无异。
      这件事很严重,但为何说是‘大事?
      单引号用在这里,想必有什么说法。
      那是因为,此事不是宁德县报上来的,也不是福宁州报上来的,甚至福建省方面,官方渠道都没传来什么消息。
      这件事之所以在京师闹将起来,起因是国子监的两名监生在大理寺敲响了堂鼓。
      这是两位福建宁德籍的监生,一位叫陈邵东、一位叫林波传。
      这两位监生春节前接到家里捎来的物品和信件,本来还欢欢喜喜地收下,要捎信的人等候,二人要写了回信带回去,却被捎信的同乡拒绝。
      这令陈、林二人非常诧异。宁德人在外,是非常注重同乡之谊的,更何况这捎信来的同乡,还是陈绍东的旧识,虽不是同宗的陈姓,但也是正经的陈姓乡邻。
      待到同乡解释起来,陈、林二人如遭雷击。
      宁德还在,家没了。
      整个宁德县,百姓悉数外逃,坚守在宁德劳作生活的,竟无一人,县衙里都空了。
      这捎信来的同乡,也不准备回去了,给陈、林二人送了信,便要去沧州投奔一个远亲。
      这二人浑浑噩噩送走了同乡,好半晌才反应过来,接下来便是疯狂联系宁德甚至是福宁籍的在京同乡。
      等到好容易确认了倭寇进犯宁德的事实,确认了宁德这个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乡已经名存实亡的时候,朝廷却因为春节来临,已经封衙休沐了。
      这使得二人找朝廷探听情况或者求援也没了地方。
      整个春节,二人过的那是凄惨无比,等到朝廷正月初六开衙后,二人串联了一众同乡,到户部去打听消息,他们认为,这事儿首先得去户部,因为户部掌管全国人口和土地的黄册,偌大宁德现在竟无一人,看你户部怎么说。

第222章 监生告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