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十七章 李丽又走了[1/2页]

这个女剃头匠功夫了得 鬼隶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你说李丽走了?那李真、李雅呢?”
      唐青问出这句话后,立马感到后悔。
      “九斤师傅,什么、什么真?什么、什么雅?”
      包打听见唐青的剃头刀掉到地上,心中诧异。
      “噢,没什么,我是问李丽她真的离开剡城,不为李爷守孝啦?唉,这几天忙的睡不好觉,连剃头刀也拿不稳。”
      唐青边说边弯腰从地上捡起剃头刀。
      包工头哆哆嗦嗦从理发椅上站起来,一边退一边说;
      “九斤师傅,我也就这几根癞丝毛,不剃了,不剃了。”
      “真的不剃啦?”
      “不剃了。”
      “随你吧,我也怕剃头刀拿不稳,糊里糊涂一刀下去,伤了你的六斤四两。”
      剡城人平时称一个人的头为六斤四两。
      为什么这么称呼,有两种说法。
      一是源于乾隆下江南的传说。
      说乾隆皇帝有次下江南,与身边近卫打扮成主仆模样,到剡城暗中察访。
      中午,两个人肚饿,走进一家酒馆,叫上好酒好菜。
      吃饱喝足,乾隆伸手付饭钱,哪晓得裤袋里的银子没有了,暗叫:“不好!被偷了。”
      饭钱付不了怎么办?还好,乾隆身上有一条龙凤罗帕。他将龙凤罗帕交给近卫去当铺当银,回来再付饭钱。
      近卫来到当铺,要求当一百两银子。
      伙计一看只是条罗帕,无论如何不肯当一百两,二人争执不下。
      当铺老板听店堂里吵吵闹闹,走出问情由。
      伙计将罗帕交与老板,老板一看龙凤罗帕,知道不是平常之物,亲手开了一张当票给近卫。
      过了几日,乾隆私访完毕,叫衙门拿出一百两银子交与近卫去赎罗帕。
      那知当铺伙计说一百两不够,需要二百两。
      近卫问:“当时当的不是一百两吗?”
      伙计说:“一百两?当票上是多少?自己看!”
      近卫拿起当票一看,差一点气昏过去。
      明明一百两的当票,怎么拿进拿出变成了两百两?这不是用的调包计吗?
      近卫没办法,只得回来告诉乾隆。
      乾隆这次暗访,对当铺老板的下作手段听到不少,近卫的遭遇刚好得到印证。
      乾隆说:“多给他一百两也无妨,但一定要取回六斤四!”
      当时一斤十六两,六斤四也是一百两。
      乾隆这句话的意思是,等查清了,再如数取回银子。
      后来一查,当铺老板的案情越来越大,最后定了死罪。
      杀头的那一日,剡城百姓拍手称快道:
      “当铺老板调包计,调包调到皇帝头,一百两银调掉六斤四两。”
      后来,剡城人称一个人的头为“六斤四两”。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
      第二种说法则较为科学。
      根据医学测定,一个成年人的头颅大概为9到12斤重。
      而老秤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十六两,“六斤四两”就等于:6x16+4100两,也就是现在的10斤。
      10斤,刚好在9到12斤的中间值区间。
      所以,称一个人的头为“六斤四两”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唐青说,我这几天没睡好,万一剃头刀拿不稳,糊里糊涂一刀下去,伤了你的六斤四两怎么办?
      这能不让包打听吓的浑身哆嗦吗?他又不是没见过唐青剃头刀的功夫。
      “九斤师傅,我不剃了,不剃了。”
      包打听双手捂住他的六斤四两,退到人民理发店门口。
      “怎么?头不剃情报也不提供了?”
      唐青擦拭手中的剃头刀。
      “提供,提供,一样提供。”
      包打听眼望唐青手中的剃头刀

第一百十七章 李丽又走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