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棉布材质衣服的缺点,起皱还不耐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顺口溜,则是人们在那段艰苦岁月穿棉质衣服的真实写照。因为棉质衣服不但爱破不耐穿还“限购”,往往平日里,人们的衣服都是父母辈们穿完,然后重新裁,小孩子接着穿……,于是大人小孩,人们常常都是穿的皱皱巴巴,要么打满补丁,而且常常在衣服的袖口上还得带上“套袖”。
的确良面料:一不褶皱,二不缩水,三不熨烫,四不褪色,五看上去还十分的洋气,个个都像城里人。可以说,它规避了棉布衣服所有的缺点;然而它也是有缺点的,它的缺点就是遇凉则凉,遇热则热
平时,生产队还定期分配给农民一定的实物,按人头计(男女老幼都算),大概每人一年可分得原粮480斤,菜油5斤(当时食油缺乏,一般每人每月只能分配四两左右),棉花1斤(用于做棉衣棉被),柴草7至8捆,可够基本温饱。其中柴草还不够用,要靠秋冬季在野外打枯草来补充。条件好的生产队,在年底时还给农民分配一点池塘里打的鲜鱼、养殖场杀的猪肉等。这一切,都要在年底总分配中作价,并在农民收入中抵减。当然作价很低,远低于市场价,比如粮食作价才5、6分钱一斤,可算是一种福利。
一般而言,一个生产队大约有三十来户人家,二百多亩耕地,十几头耕牛,几辆板车(畜力车),以及与耕地相邻的池塘、山场、河滩等,有的生产队还在圈养耕牛的牛栏边,设有饲养种猪、孵化小鸡的小养殖场,卖猪崽、鸡崽给农民喂养获取副业收入。富庶的生产队往往还有一台手扶拖拉机、一个小型作坊(豆腐坊、粉坊)等。这就是生产队三十来户农民谋生的全部家当。)
姐妹们,今天十一点才到家,先打个卡,上面文章有误,正在改,正在改,抱歉
第270章 刘建华的秘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