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 634 章 营救马虎臣之三[2/2页]

吃饭穿衣 樱井木木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   清廷的做法是不错,可是到了下面的旗主、都统、参领等等旗人那里,“政策”就逐步走样了。
      这些将土地圈起来的旗人,确实把部分的土地“贡献”了出来分给了其他人,但是他们收取的租子比大明崇祯年间更高,逼得百姓们更加没有了活路。
      清廷内部都存在着过不下去时回辽东的想法,导致这种想法越到下面就越被无限放大。
      清廷就像曹操一样,只是说了个“鸡肋”,便被下面的人理解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然后就有人学着杨修的样子,开始收拾行李铺盖准备回家了。
      在这个时候,清廷就算学着曹操杀了杨修,也很难消除所有旗人“回家”的打算。
      造成清廷这样一种窘境,跟革命军面对清军时打了几场胜仗关系并不大,真正的原因还在于《革命之火》。
      《革命之火》自从问世以来,就不断揭露清廷之所以能够一统中原,几乎全靠那些投降的汉军绿营兵。只要汉人不帮着清廷,清廷根本不可能在中原这么嚣张。
      不管清廷在《坤宇一统》上面怎么解释和污蔑、反驳《革命之火》,终因清廷是“胡虏”、是“异族”、是“非我族类”。
      同样的一件事,《革命之火》和《坤宇一统》同时将之说出来,众多的汉人自然更愿意相信《革命之火》。
      有了《革命之火》“三天两头”的鼓动、揭露、批判、呼吁、指引等等,清廷越来越被孤立,越来越显得无助。
      一年多来清军没有什么大动作,不是他们战斗力下降了太多无法发动战争,更不是他们钱粮供应不上,而是他们对未来感到担忧,已经失去了统领天下的雄心。
      四川的“敌占区”被革命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收回了近三分之二,把耿仲明、吴三桂、鳌拜、豪格压缩至遂宁、西充、达县、开江等一小片区域。
      鉴于耿仲明、吴三桂两个汉奸的顽固,姬国卿改变了策略,命令第一军和第二军对耿仲明和吴三桂围而不打,把耿仲明和吴三桂所在的西充和遂宁周边村镇全部解放出来,让耿仲明和吴三桂二人所在的西充和遂宁彻底成为孤城。
      同时,命令第五军第十五师和林猛的水军旅主动开赴到开江,第五军其他两个师作为后援,对四川清军实施“擒贼先擒王”战术。
      只要杀死或者擒拿了豪格,耿仲明和吴三桂甚至是鳌拜就会不战而降。
      对革命司令部来说,四川的战役已经算是进入尾声了。
      豪格等人固守他们所在的几个孤城,就算革命军不打,困也困死了清军。
      清军在四川孤立无援,又得不到民众支持,更没有强大的武器作为支撑,要不是姬国卿气愤之下一定要杀死或擒拿了豪格,只需一两个师就可以把豪格赶出四川去。
      毕竟,革命军此时的武器装备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就算清廷能够仿造出来大量的枪炮子弹,他们在武器装备上又落后了革命军一大截。
      姬国卿此时不想随意发动战争,其一是自己粮食供应不上,其二就是不想让太多的人在战争中丧生。
      未来,开发西域和中亚乃至西伯利亚地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中原的战场上,能够少死一些人,少耗费一些钱粮弹药,就尽量少死人、少耗费钱粮弹药。
      将大量的汉人百姓“忽悠”到西域、中亚、西伯利亚,然后把这几个地区基本掌控在手中。百姓们也能在那里安居乐业后,姬国卿才会考虑中原、江南和蒙古、东北、东海、南海乃至太平洋。
      在西域、中亚、西伯利亚地区没有得到解决之前,先解决好了中原、江南地区,中原及江南的百姓都会产生一种惰性,他们好不容易有了安定温饱的日子,让他们到西域、中亚、西伯利亚去,那不就真正等于“发配”了他们?

第 634 章 营救马虎臣之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