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 672 章 攻城[1/2页]

吃饭穿衣 樱井木木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如果这两千人的攻城,试探出大同革命军根本没有枪炮的情况下,阿济格就可以将大同城团团围住。
      没有枪炮的革命军,在阿济格眼中就是刀俎上的鱼肉,任自己随意切割。
      大同城出现革命军对清廷来说是极其意外的,驻守在大同的清军也没有像样的火炮和攻城器械,阿济格此时只能是动用最常见的木质盾车、云梯和大量的弓箭手。
      因为,对清廷来说,大同就相当于清廷的堂屋门,连大门都算不上。
      清廷的真正门户,是毗邻革命区的宁夏、陕西,山西顶多算得上清廷的二门,清廷没必要在自家的内院布置大量的精锐和精良的武器装备。
      对大同城革命军来说,他们跟清军比起来,甚至连像样的弓箭手都没有。
      好在大同位于边疆地区,这里的军队对战争并不陌生,百姓们对战争也习以为常了,民风的彪悍程度不亚于甘凉地区。
      大同的军队,战斗力虽不是最强的,但绝对不是最弱的。
      这里的百姓本来都不惧怕战争,此时跟着革命军打清军,他们更是斗志昂扬,见到了清军攻来,一个个激动得手心冒汗。
      清军八旗兵最不擅长的就是攻城,阿济格此时麾下的八旗兵不过一千多人,阿济格是不会让这些八旗兵充当先锋去攻城的。
      吴惟华的军队战斗力很强悍,虽然都是汉军绿营兵,但也绝对是阿济格麾下目前所能统领的精锐,阿济格也不会让他们充当攻城先锋去当炮灰。
      在清军这边强大的弓箭压制下,以及一辆辆木质盾车的掩护下,两千清军逐渐地推进到了城下。
      城头的弓箭手数量不多,羽箭的数量同样不多,他们的弓箭是无法对攻城清军形成有效打击的。
      与其射不中清军而浪费了羽箭,倒不如放清军走得近些,用城头上堆码好的滚石、檑木和热油杀伤清军。
      在杨振威的军营中,搜集到了一二十桶的火.药,这几天在姜?督促下,制作了许多陶□□。
      这样的炸弹可装填二斤火.药,里面混合以碎石、铁钉、铁屑等物,外壳是烧制成型的陶土。从城头扔下,只要不刚好落在石头上,外壳是不会碎裂的。
      这样的陶土弹,将作为大同城守军最危急时刻使用的秘密武器,现如今的两千攻城清军,一看就知道是阿济格的先锋诱饵,姜?以为绝对有把握将之战败,于是就建议唐以杰不动用陶□□。
      在弓箭手的掩护下,盾车的保护下,清军靠近了城下。用云梯搭在护城河上,刀盾手接过后面传过来的木板一块块铺在云梯上。
      只要清军过了护城河,他们就可以再次用云梯搭在城头上,攀爬云梯登城。
      时下天寒地冻,护城河早已经冻结,已经失去了护城作用,其实清军完全可以不用在护城河上架设简易的“木桥”。
      只不过下到护城河里,再往对完爬,极易受到城头守军攻击,清军宁可费时搭建临时木桥。
      清军能够从容不迫地搭建木桥,主要是城头守军的弓箭手太少,对清军的有效杀伤太低,这也导致清军不跳下护城河,然后翻越到对岸攻城。
      北方由于河流少,常年比较干旱,很多城都没有设计护城河,故而将城墙修筑得高大坚固。
      大同城虽然有护城河,但一年之中有半年的时间护城河不是干涸就是冻结,这半年时间护城河其实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攻城,是冷兵器时代最困难的一种战争,大多数的情况下,攻城一方都选择围而不攻,困死城内守军。
      阿济格被赶出大同城,恼羞成怒下发动了自己最不擅长的攻城战。
      这主要是阿济格害怕革命军的后援部队到来,自己就从此失去了大同。
      大同距离北京很近,中间只阻隔着宣化。
      如果革命军控制了大同,那对清廷来说就如同脑袋上悬了一把利剑。
      在清廷还没有准备好撤出北京前,大同绝对不能被革命军控制。
   

第 672 章 攻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