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04章 章丘[1/2页]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皇帝在淄川并没有过多停留,便率军往章丘而去。
      虽然大臣们认为淄川已经靠近济南,可驻跸于此,遥相指挥。可朱以海又哪是愿意躲在后方听消息的人,真要是这样,他干脆就留在登州好了。
      “章丘有明一朝,出了一百四十八位举人,三十六位进士,人文之乡,去年鞑子北京会试,章丘还出了四名同榜进士。”
      朱以海登上长白山,望着山下章丘城,听说去年出了四个鞑子进士后,不由的感叹,“朕还以为章丘铁匠天下有名,铁锅打的好,倒不成想这章丘读书人也多啊。”
      “章丘铁匠确实天下有名,据说唐朝时就称山东章丘冶铁天下首,唐长安二年,章丘还出了位武状元。”
      前年出了九个举人,去年中了四个进士,这个县确实科举成绩不错了,只是他们都是参加鞑子的科举。
      望着山下军营相连,章丘城坐落山下河畔。
      青砖小瓦,杨柳依依,竟然有几分江南的感觉。
      “陛下,李缙明等章丘士绅求见。”
      “可是那个梭庄村李缙明?”
      梭庄村李氏很有名,因为这个唐代建村的千年古村,在明末出了三代七举人五进士,可谓非常了得。
      李缙明也是去年去北京参加会试中得进士的章丘四进士之一,他有个哥哥李缙征,天启年中进士,官至彰德知府、工部郎中。
      他在崇祯朝还为其祖母夏侯氏上表奏请表彰,得到恩准,崇祯八年在村中落成节风可风牌坊。
      李缙征崇祯十四年死于任上,李缙明和弟李缙益在前年在济南同中举人,去年李缙明在北京中进士,李缙益落榜,今年鞑子开恩科,李缙益金榜题名。
      一个村子的大户,三代人出了七个举人五个进士,确实是非常了得了,尤其李缙征三兄弟那是亲兄弟。
      “既然来了,那就见一见。”
      章丘的建城历史远到北周时,初名高唐,后来改名章丘,一直延续至今,明代时也几次加固城池,修成一座石城。
      距离府城不过八十里,章丘本来是驻了不少绿营,但面对神策军的到来,他们还是开城投降了,没有做抵抗。
      城中的士绅百姓倒也免去一场战乱。
      士绅们推举李缙明等做代表,前来朝见天子,也是希望能够得到朝廷优抚。
      他们也自知这几年归顺清廷,深知理亏,于是剪了发辫,换回汉服,还筹集了一大笔银钱来进贡天子。
      人没到,礼单倒是先送上来了。
      黄金五百两,白银万两。
      这笔钱若是放在崇祯年间,绝对很多,因为崇祯再怎么哭穷,向百官借钱,大家都不会愿意掏,哪怕大学士都顶多能出个几百两银子。
      放在现在,不多。
      因为对章丘的这些士绅大户来说,凑这点银钱不算难。
      章丘人文之乡,靠近府城,很富庶。
      章丘的冶铁确实很有名,古称铁匠之乡,汉武帝时全国设铁官四十八处,章丘有东平陵冶。
      章丘的铁匠,始于春秋,兴于西汉,而盛于大唐,到宋明也是经久不衰。
      这得益于他们的有利条件,章丘自古有三多,打铁师傅多,出门商人多,药材店铺多。章丘方圆百里,有着丰富的铁矿、石灰石、耐火土、煤炭等资源,为冶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明代之时,山东厨子们主导宫廷御膳,鲁菜也成为官菜,无论宫廷宴饮,还是官场应酬,鲁菜都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做海参、鲍鱼、燕窝、鱼翅、乌鱼蛋这些,真材实货,精烹美制。
      而每个鲁菜厨师,都有一口来自山东章丘的铁锅。
      章丘这么一座千年古城,人文荟萃,科举有名,举人进士出的多,官员也多,而铁矿、煤炭这些矿产多,所以也有一大批矿老板,他们千牛招牌的铁匠、药材也做的很有名,所以章丘的那些大户,身家真的很殷实。
      不是简单的占有田地多,而是兼营采矿、冶铁、药材等等,甚至鲁菜里还有个章丘帮,在外开酒楼的许多,以前在北京就有几十家章丘人开的酒楼,据说跟福山帮有的一拼。
      矿老板、药老板那都比地主赚钱多了。
      早些年又没什么矿税商税,只要上下打点孝敬到了,这银子哗啦啦的赚。
      朝廷征收时他们一毛不拔,鞑子来了却没少进贡。
      现在绍天大帝来了,这些人也早早听说了孙之獬的下场,也怕啊。
      赶紧凑了五百两黄金,一万两银子送来。
      “罪民拜见圣皇!”
      李缙明、李缙益兄弟带头,一群章丘士绅大户跪拜天子,李缙明还双手捧着章丘的账册户籍等呈给天子,李缙益则捧了一盘子章丘的土,这象征着章丘归附大明。
      朱以海接过,翻看着,也没叫他们起来。
      李缙明送来的这账册数据倒是挺详细的,上面登记按万历年籍册,章丘县人丁五万九千多,有地人丁五万四千多。
      鞑子之前就是按这个万历末年的户籍册征税的。
      有地丁口,每丁征银一钱八分,无地丁口,每丁征一钱二分。
      乡绅举贡优免了一千二百余丁。
      原额大粮三等地,将近一万四千顷,上等地有七千多顷,抛荒上地一千六百多顷,另外垦荒地未上报登记,寄庄地。
      地丁共征银七万三千多两,征米两万二千多石。
      这还是万历末年的老黄历了,鞑子就按着这个来收税,实际上山东章丘明末时被鞑子入关抢掠几次,后来登莱之乱、闯军入山东,再清军南下,反正户口人丁逃亡了许多,田地也荒芜了许多。
      但鞑子不管这些,就按着这一百多万亩田,近六万丁来征。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正税,附加的还有很多,更别说什么浮收、火耗这些了。鞑子驻防八旗还跑马圈地,没收王庄、官田等等。
      章丘的人丁数跟府城历城县的六万多相差不大,比起一万多丁的邹平等县,超出数倍。
      李缙明等明显也是知道淄川那边的情况的,所以把这册子上呈后,又表示他们愿意把过去章丘县税赋欠缴、地方官府亏空,全都包了。
      他们这些士绅地主们承担下来,补齐。
      甚至过去垦荒后未申报登记的田地,一些无主地,还有王庄、官田、军屯田等等都会主动清理上报。
      这满满的求生欲望。
      之前鞑子已经对章丘搞过一次奏销清缴了,他们也咬牙补缴清算了,现在又来一次,但却是主动的,毕竟淄川那边的事情,说清楚也不清楚,各种传言都有,现在大军云集,谁知道会是怎样。
      主动

第604章 章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