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如何决定了。
      朱温良久后道:“公子,剿贼之事,我朱氏自当尽力……”
      刘基躬身:“基替家父、替扬州百姓、替朝廷,谢过朱公!”
      然而,朱温继续说:“可是公子,白虎贼凶狠狡诈,英明如盛府君,尚且无法剿除白虎贼,我等又能如何啊?”
      朱温的话很有道理,也是朱氏不插手此事的妙棋。
      别人太守盛宪都没辙,咱们瞎参合什么?
      刘基道:“朱公且安心,我父刘扬州已在丹阳说服丹阳太守周昕讨袁。”
      “今日,盛府君也答应我父出兵,想必诸位已经见到城中募兵之事。”
      “我不日也将前往会稽拜见会稽太守王朗,王公和我父是知己,必会出兵襄助。”
      “届时,我父刘扬州集丹阳、吴郡、会稽三郡兵马,何愁白虎贼不灭?!”
      大义和人脉,这就是刘繇、刘基父子的王牌!
      此话一出,众人这才点头,如果能集合三郡人马,白虎贼翻不起什么风浪。
      朱温抚着胡须道:“既然如此,我朱氏自当尽力。”
      “只是我吴郡朱氏不似沛国同宗,还没有能挑梁的主心骨。说来也不怕诸位笑话,家中混账子弟颇多,让他们从军恐怕不好管教。”
      朱温现在考虑的就不是出不出兵的问题了,而是应该出多少,朱氏又能从中获得什么了。
      刘基明了,朱温的意思和曲阿碰见的顾雍是:出兵出钱可以,但是得我朱家人来带领,不然你不好管!
      刘基不得不感叹这些世家的难缠,不过这也没有办法,在汉末要想快速获得一支可战之兵,和世家大族合作是最快最好的办法!
      况且刘基今天不只是来借兵的,他今天还是来借人的!其中最想借的,就是老朱家的一个人!
      刘基哈哈一笑:“哈哈,朱公,有志不在年高!我父刘扬州求贤若渴,不论老少,但有贤才,无不厚待。朱公不妨让在座子弟效仿毛遂,基定然亲自向家父保举!”
      朱温笑着对下面说:“我朱氏可有自荐的?”
      下面左侧靠中间的位子,一高大魁梧之人,浓眉朗目之人起身出列:“在下朱桓,愿为公子效命!”
      刘基听此人自称“朱桓”,眼神一亮!来了!他要借的,就是此人!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县人,东吴名将,骠骑将军朱据从兄、镇南将军朱异之父。朱桓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
      三国志中记载,濡须口之战,魏国举三路大军攻吴,大将军曹仁率众数万攻濡须,朱桓只有五千军队。吴军听魏军人多,都很恐惧,朱桓鼓舞士气,引诱曹仁出城。随后火攻曹军,斩杀常雕,生擒王双,重挫魏军!
      刘基压抑住心中的喜悦,笑道:“阁下有何长处?”
      朱桓傲气十足地说:“桓自幼学习经典,操练武艺,自比胶东侯!”
      刘基对朱桓的傲气印象深刻,竟自比云台二十八将中以勇力自称的贾复。
      刘基道:“阁下既自比胶东侯,如何证明?”
      朱桓道:“我能开四石弓!”
      好家伙,力气真大!能拉约120公斤的弓。
      刘基又道:“在座皆贤士,阁下必不会信口开河,基信了。但胶东侯不止以勇力闻名,年少时同样是士人。阁下读何经典,且让诸公考考你。”
      朱桓道:“我自幼研读《左传》,可谓烂熟于心,诸公但问无妨!”
      《左传》几乎是志在出将入相的士人们必读的典籍,因为其内容常暗合兵法韬略。毕竟古人不像现代人那样,上网一搜只要是没失传的,什么书都能找到。
      后世人们常说的《孙子兵法》、《六韬》这些书,在此时都是各家秘传。《左传》就是流传最广的兵书之一了。
      刘基道:“基也读《左传》。且让我来出题!”
      朱桓拱手:“公子请讲!”
      刘基问:“昭公元年,赵孟所言‘四义,是哪‘四义?”
      朱桓立刻回答:“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此乃四义也!”
      众人听了,都点头称赞朱桓通识《左传》。
      刘基说:“鲁国大臣叔孙豹出使晋国,楚国因为鲁国攻占郓地,便要求晋国诛杀鲁国使臣。”
      “乐桓子向叔孙索贿,承诺向君主求情,免叔孙死罪。”
      “叔孙道‘我以货免,鲁必受师。因此拒绝行贿。”
      “赵文子听后,感叹叔孙忠义,晋国于是劝楚国放过叔孙,鲁国也没有遭难。”
      接下来,刘基感叹道:“如果我大汉子民,每个都如同叔孙那样秉持四义,汉室又怎会倾颓至此啊!”
      在场许多人听了刘基的话,都难过地低下头。
      很多人对汉室还是有念想的,尤其是江东士人,远离中原的他们天生就对王化有着倾慕之情。
      刘基把众人的反应看在眼里,心道汉室还有希望,人心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第10章 朱桓[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