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0784 告令天兵,卸甲归国[1/2页]

冠冕唐皇 衣冠正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西京人员抵达洛阳后,立刻便给朝廷的运转带来了极的改善。李元素、杨再思等早年本就先后在朝廷担任宰相,主持行台政务数年之久,有他们领衔政事堂,自可以快速的将原行台官属们纳入到朝廷中来。
      有了西京旧官属们的加入,政务方面李潼可以抓放小、除了一些政策框架的拟定,不需要再事无巨细一一垂问,有了在朝廷的对立面,这显然是朝廷所不能接受的。
      关乎鼎业安否,自然不存妇人之仁,因此便有一部分朝臣主张对河东方面态度要强硬起来,如果李成器滞留不归,便要夺其嗣相王的资格,同时传告天下其人不忠不孝之罪。
      不过李潼心里明白,他虽然不会纵容河东、河北人事力量以李成器为幌子在外作乱,但眼下也实在没有足够的力量指使军北上。特别随着黑齿常之等人东进,就连潼关、蒲州的防务都变得空虚起来,虽然后续关内也在继续招兵增补,但也会留下旬日的空窗期。
      河东问题当然要积极解决,但直接出兵则就是下下之计。其实李潼心里早就有了解决的方案,并且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此前朝臣们上书进言希望能够通过交涉和平解决,这与李潼的思路基本相同,只不过李潼所选择的接触目标并不是他堂弟李成器又或者几名统军将,而是直接与营伍中的士卒进行对话。
      就在朝臣们还在猜测的时候,朝廷政事堂也终于以书令的形式告天兵道诸将官甲员敕,表达出对河东问题的解决态度。
      敕文中先是肯定、褒扬了天兵道此番抗拒突厥入侵的功勋,虽然这场仗本身打得实在是一言难尽,但十万军滞留河东,总要给一个正面的评价与说法。
      其次便是再次重申朝廷对突厥的态度,那就是绝不议和,凡持此调立言立事者,俱以叛国论罪!突厥默啜永不给赦,单于道诸羁縻州凡有抗拒交战事迹者,散阶递给一到三等,并各加归义将军号。
      朝廷以兵部尚书姚元崇为朔方道行军总管,再使新军掌总讨伐突厥贼寇事宜,原天兵道军见敕即日归国,原诸军总管各领存使职,不再掌节征讨,除此前一战功勋之外,将能活卒者为功,卒能自活者为功。
      同时,朝廷即日起运钱粮物料,沿汾水一线发给诸营,以供军开拔行军之物耗。营士凡涉行百里,即积勋一转,积勋十二转即卸甲出军,免三年课役,并于原籍给田,宽乡给田一顷,窄乡给田五十亩。
      诸军存使能活千员即给散一阶,三阶给荫一子,入补三府宿卫。
      李潼从来也不畏惧、不回避杀戮,但也要看对象是谁。天兵道这十万军虽然数量看起来很惊人,但实际的战斗力则就马马虎虎,一旦到了五月、关内军完成集结,要解决掉这一威胁并不困难。
      但那些军士们绝多数都是去年才新编入户的民丁,并不是长久征战的老卒,也谈不上有多高的组织性与服从性,如果为了上层人物的权位纠纷便牺牲掉这些人众,李潼是真的舍不得。
      过去这段时间,他在洛阳城中肆清洗,都畿周边的田园产业也有批收归官有。河洛并不同于其他境域,没有必要进行规模的官方屯垦,生民均田、各自立户对于都畿秩序与统治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随着关中地力负荷越来越,已经很难再负担朝廷庞的人事结构。虽然李潼也要在十月返回关中,完成祭祖并登基典,但也并不会将朝廷完全挪回长安。特别是未来

0784 告令天兵,卸甲归国[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