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因为奚斤的诛心话语不敢再出言相劝,拓跋嗣当即大声宣布:“长孙嵩听命!”
“臣遵命!”
“朕命你为都督河北山东诸军事率领步骑十万前往畔城阻止刘裕西进,振威将军娥青、冀州刺史阿薄干作为副将随行!”
“于栗?你领兵五千前去虎牢接应傅洪!”
听到拓跋嗣点将,长孙嵩与娥青、阿薄干、于栗?等人都面露狂喜,这种“闻战而喜”的风气自然与拓拔鲜卑的尚武风气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此时的北魏还没有经过后世孝文帝的改革,是一个十足的奴隶政权,有战争爆发意味着可以掠夺奴隶与财物。
后世很多人因为孝文帝的改革都认为北魏是一个汉化政权,其实在改革之前的北魏是个极度落后的野蛮政权。
在北方五胡之中拓拔鲜卑的落后与残暴可以与石虎羯赵政权相媲美,而其他胡人政权不管是前燕、后燕还是前秦、后秦都是深度汉化的政权。
能够说明北魏落后的一个铁证就是北魏官员在孝文帝改革之前一直没有俸禄,他们文官需要到当地搜刮百姓而武将则需要掠夺敌人。
这正是此次朝议中鲜卑大臣们纷纷极力主张与刘裕交战的原因,就是因为南方的东晋富庶可以掠夺财富。
这样一来北魏方面正式拒绝了刘裕的借道要求然后征发部众大举压向黄河岸边的畔城,而当北魏发兵的时候在潼关战场却又有了新变化。
原来在河东的沈林子与檀道济见秦军坚守不出而无可奈何又听说姚绍大举压境王镇恶兵力不足,于是二人商议一番之后偷偷的率兵返回了潼关。
此时的姚绍不知道沈林子与檀道济已经在返回的路上,他觉得应该趁王镇恶兵力不足的机会大举进攻。
由于姚绍兵力众多所以他们的营垒除了安置在潼关之外还有潼关以西的定城(陕西华阴),两地相距六十里。值得一提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潼关位于明清时期的潼关的东北方向。
在现代地图上潼关县以东的禁沟在东晋时期被称为金沟,并且位于潼关关城的西部,这样就使得潼关成了双层防御结构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可是当姚绍率领大军从定城来到潼关的时候惊讶的发现除了王镇恶的营垒之外,还多了檀道济、沈林子的营垒。
“大都督,晋人援军已到我军不如坚守不出,等晋人粮草耗尽之后再出兵追击可一举灭敌收复失地。”
看着晋军营垒上空飘扬的旗帜,曾经被晋军俘虏又杀掉看守逃回来的尹雅向姚绍建议坚守不出,因为他清楚晋军的战斗力要超过秦军。
“尹将军怎么能涨敌人士气灭我军威风?如今我军兵力雄厚正应该一鼓作气消灭晋军,不然等刘裕到来晋军人多势众还怎么坚守?”
听到尹雅建议之后,刚刚在平定姚恢之乱立下功劳的东平公姚瓒有些不满,当即出出言反驳了尹雅的建议。
“大都督,请您领兵看守王镇恶,末将愿意率本部兵马讨伐檀道济等人。末将刚才查看发现王镇恶营垒坚固不易攻打,而檀道济等人刚刚建立营垒并不坚固,末将定能将檀道济
第11章 摧枯拉朽[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