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樊城皆是沿汉江而建。汉江水源充沛,并没有像白河一样干枯不断。
水深足够,水流稳定,十分适合水车的运作。
因此拿下襄樊以后,林子坤便命令从南阳抽调工匠来此修建作坊,生产武器装备。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军队的扩充。
说实话,如今又没有蒸汽机,煤炭时代又没有彻底来临,仅凭水车作坊的生产想要跟上太平军的发展速度,有些吃力。
若是手机还在,林子坤还可以找人制作蒸汽机等工业设备,可如今没了。自己又不知道具体应该如何做,只能把大概得情况告诉工匠,让他们自己摸索。
等他们造出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林子坤决定,在原有的这些全员装备火铳的军队上进行扩编。
扩编后的军队,暂时先使用冷兵器装备,以后再慢慢换装。
把火铳集中在一个部门中,当做精锐部队使用。
想要征伐天下,仅仅只靠现在手中这不到三万的军队,肯定是不行的。
林子坤初步计划,直接扩军至一个军,6万5千人左右。
分为三个师,直接按照原有的军队,进行扩编。
第一师,师长李燕,下辖三个旅。
第二师,师长林洛,下辖三个旅。
第三师,师长李凡阳,下辖三个旅。
军长肯定是自己的,没人能挣!
骑兵团因为战马实在不多,只能暂时先扩充到3000人,团长依旧是林河。
近卫营扩充到1500人,营长林冲。
炮兵依旧稳步按照作坊生产扩大。
医疗营,扩编为团,人数2400,团长戴明心。
亲卫队扩大到200人,李仓管理。
民兵依旧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
然后就是要另外组建一个襄阳水师,给予旅为单位。旅长便是归降的气节凌然的宁志行,暂时慢慢组建。
最后,在所有军队中,以连为最低单位,组建一个督察兵。每个连成立一个督察班,人数20人,人员由伤残老兵和军中纪律良好的人员组建。
督察兵直接由林子坤负责,不受任何单位管辖。
消息一出,要说最开心的,就是各部将领了。至于这个督察兵,大家也不在乎,都是最早一批的老人,能够适应严格的纪律。
下边的人不适应,自己就帮他们适应。
明军什么情况,天网都会回报,林子坤对他们的行踪了如指掌。
如今南直隶兵力集中在南京城,凤阳那边还在和张献忠玩猫鼠游戏。
至于湖广南部和江西,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林子坤索性也就安安稳稳的在襄阳发展。
要说现在的历史,其实已经和原有的不一样了,蝴蝶效应嘛!
李自成没有南下攻南阳,破承天,而是直接北上,不过照样把明军打的崩溃。根据不久前的信息,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和明军最后一个主力孙传庭的秦军会战。
张献忠也没有向原来一样,沿着长江而上,攻取四川。而是被挡在了河南,山东,南直隶,湖广四地交接的地方,也不知道以后的大西能不能出现了。
广积粮,高筑城,缓称王!
这是朱元璋的策略,也是林子坤的策略。
自己就等着北方被李自成搅的天翻地覆,到时候便顺江而下,直取江南。
131再扩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