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一章
秋高气爽,天空中不时有雁群向南飞过,林子里各色的果实挂在枝头,少有人摘。
任凭七国征战连年,战火纷飞,巴山楚水之间,却呈现出难得的安定祥和,宛若不在这个世间,而山民们除了年比年更重的赋税,和越来越频繁的征召之外,生活一如既往。
除了徐福这种行遍七国,闯荡于战火之地的江湖中人,以及经营于各国的行脚商人之外,寻常百姓,并不知道今天哪国与哪国开战了,明天哪个国家又被灭……。
徐福一个大男人,带着梅绢、吕臣和姬如三个不满十岁的小孩,已经从梅城向北走了三天了,这时已经穿过梅山的山区,来到巴郡与梅山交界的乾埠渡,也就是当初丁义救助吕蜴的地方。
从这里渡江,就可以到达巴郡,是秦国的地界了。徐福因为带着三个小孩,不方便走崎岖的山路,更不用说经过原始森林和大雪山,直接到达昆仑了。
所以他们选择的是一条相对来说比较好走的路,就是从巴地,经汉中,再到咸阳,从咸阳往西,经河西之地,穿过西域诸国,最后到达昆仑山。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一路走下去,又何止万里,非三两个月不能到达。
吕臣和姬如都是腰间挂着一把小剑,背着小弓,腰挎箭囊,梅绢没有带弓箭,腰间同样挂了一把小剑。三人也没带什么行李,每人只带了一身换洗衣服,都给徐福背着。
这三个人的装束,如果是大人,自然没什么问题,但放在三个不满十岁的小孩身上,让人看了多少有点突兀。
相比三个小孩,徐福则是游走各国的士,或是江湖游侠的标准装束。这个时代的侠和士一样,都是峨冠而袍,腰悬三尺之剑,故后世把侠和士并列在一起,称之为侠士。
徐福一个侠士打扮的青年人,带着三个侠士打扮的小孩子,在深山中自是没有什么问题,出了山就有点打眼了。
在乾埠渡,往来客商居多,他们虽对徐福一行四人有点好奇,不免多看几眼,不过是好奇而已,也就看个稀奇。
过了乾埠渡,一路往北,行不到一日,徐福带着三个小孩来到巴郡重镇涪陵。
徐福带着三人正在街道上走着,碰到一个少年男子骑着一头小马,马后带着一行十几个家丁模样的人,高声朝他们喊。这少年男子见了梅绢等四人,用马鞭指着走在前面的吕臣叫道:“咄!兀那小孩,你那弓箭好生奇怪,拿来一观!”
徐福一路上都是走在三个小孩的后面,走在前面的一般都是吕臣或者梅绢,此时正是吕臣走在最前面,梅绢走在吕臣之后。
吕臣本是贵族出身,自有一股傲气在,听到这个少年极为嚣张无礼的口气,眼角也没抬,当作没听见一般径直往前走去。
谁知这少年见吕臣不理睬他,自感丢了脸面,朝吕臣迎头一马鞭抽了过来,如若抽实了,虽不致命,皮开肉绽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吕臣不曾想这个少年如此肆意妄为,而且他进入童子军不过三五个月,身手还不如小他两岁的姬如,眼看就避不开了,徐福又在最后面,在此大街之上,也不好显露太过骇世惊俗的手段,这就有点应付不过来了。
吕臣眼睛一闭,身子一挺,准备硬受这一鞭,可过了一会,鞭子还没抽到他身上,他以为那少年收手了,睁开眼一看,却见那个少年手中的鞭子只剩半截,梅绢手握小剑,站在他身侧,显然是梅绢用剑将鞭子削断了。奇怪的是他似乎没怎么听到声音。
梅绢虽然不到三岁,但他几乎是一生下来就开始修练道家至高无上的玄牝功,后更得黄石道人传予玄牝真功,已经成功激活了上中下三个丹田,步入了先天之境,他还自练了太极拳和太极剑,除了年纪小点之外,武术一途,几入宗师之境,此时出手,除了徐福能看清他的动作之外,其他人只觉得眼前一花,吕臣身旁就多了一个人,少年的马鞭就被削断了。
大家只知道这马鞭是梅绢削断的,至于他是如何削断的,对不起,没看清。
那少年呆呆地望着手中的半截马鞭,张口结舌,不知所措。
“你这小孩,怎么如此无理,平白无故削断我家少爷的马鞭?!”这时马后走出来一个二十多岁腰挂长剑,身穿皂色衣服的青年,张口对梅绢斥道。听他口气,应该是这个少年的仆从或者是护卫。
姬如在那少年用马鞭抽吕臣的时候,也已经把小剑拨出来,准备上前相助,只是她身手不如梅绢,还没做出动作,就被梅绢出手解决了。此时见这青年强辞夺理,不由自主地回头看了徐福一眼,在她的观念里,这时应该轮到徐福出面解决争端
第67章 、巴郡遇唐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