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概十点出头,许昊完成今天游戏开发的计划后,关闭了游戏引擎,然后在笔记本电脑上调出了两篇论文草稿。
      他的上一篇论文已经在学校的学报(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现在的这两篇是许昊在这学期学习了更多编程专业课的基础上,利用空余时间“攒”出来的。
      其中一篇论文承接并扩展了第一篇论文在结尾的展望部分,也就是如何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自动生成拥有一定“智能”的游戏npc,而不需要提前详细设定对话文本。
      这篇论文具体提出了一种有潜力的算法,并编写了训练集,然后实际生成了数名角色扮演游戏的npc,能够对玩家输入的自然语言即时作出回应。
      这当然是参考了智能游戏引擎生成的npc和底层代码才勉强完成的工作。
      然而因为许昊目前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还相当薄弱,游戏引擎智能角色生成模块的底层代码并不能完全看懂,所以实际生成的npc质量比游戏引擎生成的差一大截,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胡言乱语”的问题。
      所以这篇论文暂且处于搁置状态。
      现在的重点是另一篇论文,主要内容是提出了一种能够高效迭代学习的算法,利用少量的数据输入,就能实现很好的拟合效果,甚至不输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大部分算法长时间超大规模数据成百上千万次训练“喂”出来的人工智能。
      这种算法自然是参考了最初从福报系统兑换的荣耀英雄游戏ai。
      相比于智能游戏引擎生成的修仙世界模拟器中完全拟人化的游戏角色,只是实现了对战自动化的手游ai自然要简单许多。
      当然这个简单也只是相对的。
      有了“成果”摆在面前,往前反推“原理”才显得水到渠成。
      如果没有系统提供的实际案例,就凭许昊现在的半瓶水功夫,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凭空想象出来如何实现这样一个“简单”的ai。
      这篇论文已经基本完成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润色、署名,然后找到合适的期刊或者会议投出去。
      但许昊还是有些担心。
      并不是担心论文水平不够不被录用,而是担心署名问题。
      上一篇论文倒也罢了,因为是综述类的,只是将他人的论文整理归纳,并未涉及新的理论或技术,最后的展望部分也只是略微一提概念而已。
      但这篇论文不同,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具体的机器学习算法,这种算法的学习拟合效率已经超过了众多的知名算法,并且还进行了实际验证。
      这种级别的工作如果只署名他自己一人,在这个网络时代,很有可能发酵出不太好的舆论。
      比如可能这篇论文见刊的第二天,b乎的热搜就会出现“如何看待江北大学大二学生××独立发表ai领域世界级论文?”之类标题的新闻,然后被广大热心网友扒的底裤都不剩。
      想想那个画面,许昊不禁打了个哆嗦。
      想了想,他编辑了一封邮件,发给了许久未单独联系的编程语言课老师张若芸。
      邮件的大意就是这学期他上了很多软件类的专业课,也看了不少学术文献,因为平时喜欢打moba(multiplayeronlinebattlearena,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手游,于是有了编写一个能更高效学习数据提高技术水平程序的想法,最终形成了这篇论文。
      希望老师能够帮忙看看,提提意见巴拉巴拉。
  &n

第10章 意外之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