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戴掌门,你看这字,是杜长老的笔迹吗?”雨墨问。
“这个笔迹绝对不是!”戴掌门十分肯定地说,随后想了想又说道,“不过呢,杜长老在临终之时,心中悲愤无比,吊着一口气写下这两句诗的话,笔迹潦草,也是很有可能的。”
雨墨真的很无语。这个戴掌门有点轴啊。怎么就一门心思想着是杜长老写的呢。
雨墨判定,这句诗绝不是杜长老写的。
一是杜长老是被瞬间秒杀的,没时间写诗,况且是揉成一团;二是杜长老如果写的话,直接写“夜影”就可以吧?最多说“夜影杀我。”没必要还要文绉绉的作出一句打油诗出来;三是最大的矛盾,就是这个纸团是在杜长老后腰上发现的。很明显,这个是别人很可能是凶手在杜长老死后放上去的。
凶手为什么这么做?
自己杀了杜长老以后,还要多此一举?嫁祸夜影?这种手法太低劣了,除非凶手只想让戴掌门一个人相信夜影是凶手?
雨墨想起了之前读的一本书,上面着重介绍了洛卡尔物质交换定律。这个定律认为,犯罪行为人只要实施犯罪行为,必然会在犯罪现场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被侵害客体及其周围环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遗留下痕迹。
这个纸团,是属于什么样的痕迹呢?
一阵长长的沉默,雅间外面的众人也是大气不敢出,仿佛也跟着雨墨一起陷入了沉思。
雨墨大脑快速推断着当时发生在这雅间的情形,杜长老站在原地,对面一人突然手持利剑一剑刺出,杜长老没有任何抵抗,只下意识把右手向胸口处捂去,刚刚捂住,就向前趴了下去,凶手拿起准备好的纸团,也许是现场揉成的纸团,扔在了杜长老的身上……
但这个雅间并没有发生鲜血喷洒的情况,雨墨推测,可能是因为凶手速度太快,从杜长老胸口拔出剑之后,鲜血还没来得及喷洒,杜长老随之捂住了伤口,随后倒地。这个过程不会很长,甚至是一眨眼的时间,所以,这个雅间四周还是干净的。
雨墨脑海中一遍遍重复推断着杀人的一刹那,每一个细节都在脑海中无限放慢、无限放大。
拔剑、刺出、收剑、揉纸团、扔纸团,拔剑、刺出、收剑、揉纸团、扔纸团……纸团……纸团……
突然,雨墨想到了什么,但那种念头一晃而逝。雨墨只得试着回忆刚刚的思维火花,一番痛苦努力,终于再次捕捉到了刚才的一个小小念头。
雨墨眼睛一亮,为什么要揉成纸团而不是直接放在身上?肯定是有必须扔纸团的理由。
纸团比折叠好的纸的优势在于能远距离抛过来!
也就是说,凶手当时很有可能并不在杜长老身旁!
不在身旁,而又要当面刺杀?
难道是……
雨墨突然发现自己抓住了关键!
雨墨抬头看向后墙,七八道阳光从碗口大小的窗口照射进来。
雨墨快速走过去,在每一个窗口上面仔细查看。
果然,在其中一个窗口靠外面的边缘上,布满的灰尘上面有两只清晰的手指印。
雨墨顿时明白了,杀人者,定是藏在雅间墙外,通过窗口用剑射杀了杜长老,然后,抛过去纸团。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杜长老头是朝向后墙的。
&nbs
第12章 开始推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