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十一章:隐户,蜀中隐藏的人力资源![1/2页]

三国:身为刘禅的我不再咸鱼 一个魡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首先考一个问题,百姓为什么留不住土地?
      是因为有人要强行收购吗?
      不,实际上大多的土地都是百姓自愿卖出去给地主的。
      因为官府的税收太重了,假若是一个正常的家庭,一年耕种下来的收入将会及其的稀少。
      相反,假若能够将土地放到一些世家大族的手中。
      不但能够免去沉重的税收,甚至能够分到比收税后更多的粮食(最好的情况)。
      所以,那些世家有些时候也是无奈的。
      而刘禅不收回土地的原因一方面就是这个,百姓守不住土地这件事情是事实。
      第二个的关键,就是刘禅明白封建王朝是需要持续下去很久的。
      虽然他是一个穿越者,可是很多事情的改变都是需要时间的。
      理念的转变还有很多的事情,过度的加速一个国家的发展只会让这个国家陷入到危险之中。
      只有顺着历史的毛去旅顺一切,才能够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过于剧烈的改革,只会引起这个国家的崩溃。
      很少人知道,宋朝的土地兼并是华夏历代最为严重的。
      甚至乎,有些地方甚至连土地管理的法律都没有。
      有些世家大族手中的土地的大小甚至能够按照郡县计算,可见其土地兼并的夸张。
      可是,宋朝的商品经济确实华夏历朝之中的繁华。
      历史上的大宋,甚至允许土地的兼并。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放开对稀缺资源的管制,允许其在竞争市场上自由交易,无疑是使资源配置实现优化的最有效途径。
      下达了“不禁兼并”诏令的宋太祖,可以说有着超越时代的经济学眼光。
      事实证明,宋代开放的土地政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粮食产量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
      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对土地私有的承认和对垦荒的鼓励。
      百姓所新开垦的土地一律不需纳税,对开荒成绩显著的县加以褒奖。
      这个举措促使农民大量开垦荒地,以至于耕地面积激增。
      二是土地拥有者之间的竞争,使得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被创造。
      弯锄、铁耙、龙骨翻车等均为这一时期的产物。
      三是租佃制度的完善使得小农户可以用较低的代价获得生产资料,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总而言之,是亚当斯密所谓“看不见的手”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积极扩大产量,更新技术,结果却是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科技的发展。
      而国家“看的见的手”不断旁敲侧击,进一步将两宋推向封建社会物质繁荣的顶峰。
      宋代土地政策的积极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
      土地兼并的盛行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
      为解决这一问题,宋朝政府积极发展工商、采矿、纺织、加工业等行业,‘五行八作这一成语就产生于此时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行业之多以及小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手工业的发达,又进一步导致商品经济的繁荣,从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荣光的片影。
      蜀国的发展,势必离不开手工业的发展。
      所以和大多数穿越者不同,刘禅要做的其实和宋太祖没有什么差别。
      那些土地可以让世家大族收入手中,这样最基本的能够减少官府管理土地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
      可是有些关键的东西刘禅是不会放手的,这也就是刘禅接下来要提出的条件。
     

第四十一章:隐户,蜀中隐藏的人力资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