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殿中众人,问道,“本王这个安排如何?”
众人又交头接耳讨论了一会儿,房玄龄站起向李世民躬身施礼,说道,“大王所说等于是两个方案。”
“一个是,大王入宫之时,主上欲害大王,我等即刻举事,挟持主上,诱杀太子和齐王。”
“另一个则是,大王刚才所说的计划。不知大王是不是这个想法?”
李世民点头道,“正是如此。”
房玄龄接着问李世民,“如果大王入宫劝谏主上,主上不欲当场伤害大王,也不同意大王的劝谏,该如何处置?”
李世民想都没想即答道,“如果是这样,就按第一个方案进行,即刻举事挟持主上。”
房玄龄点头,“属下也以为,应该如此,否则可能中了主上的缓兵之计。既然主上不同意大王的想法,就不能让他再有与太子和齐王商量的机会。”
房玄龄接着又问李世民,“属下还有一事需请示大王。”
李世民含笑看着房玄龄,“先生请说。”
房玄龄向李世民拱手道,“大王入宫之后,如果发生我等未预料到的事情,需要临机决断,弘义宫和大内之外由何人主持?”
李世民微笑着看了看观音婢,又将目光转向殿内众人,“本王入宫之后,一切事宜皆由王妃临机决断。”
听李世民说,他入宫后,一切事宜皆由王妃临机决断,殿内之人除长孙顺德、段志玄、丁记坎、长孙湛四人外,其他人无不感到错愕。
包括观音婢的舅父高俭、四兄长孙无忌,都认为将此等关系到无数人生死的事,托付观音婢一介女流,是如同儿戏。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娴静端庄的观音婢身上,她面带微笑,沉着冷静地看着众人。
对于李世民的决定,观音婢并不推辞,也没有手足无措。
她不惧众人的目光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自信地看着众人,不闪不避。
这次,众人心中虽有很多不解和不同的想法,但是没有人愿意当着秦王妃的面说出来。
女子多是善嫉,而且多是小心眼,座中之人皆怕稍有不慎说错了话,得罪了观音婢,说不定会被她记恨终生。
高俭和长孙无忌两人本想发表不同意见,但仔细一想,他们看着李世民、观音婢自小长大,李世民考虑事情向来周全,观音婢也自小聪慧,与众不同,心中就想李世民这样决定,肯定有他的道理。
所以,高俭和长孙无忌也不再发表意见。
就这样,众人心中有话要说,却没人愿意说出来,于是便都静静地坐着,殿中的气氛有些凝重。
这时,长孙顺德站起来,朝李世民、观音婢拱了拱手,嘿嘿笑道,“末将愿听从王妃侄女调遣,听王妃侄女号令行事。”
长孙顺德如今是薛国公,左骁卫大将军,说话还如以前一样吊儿郎当。
段志玄也站起身,向李世民、观音婢拱手道,“末将亦愿听王妃娘娘号令行事。”
丁记坎、长孙湛虽说也同意李世民的决定,但他二人作为观音婢的亲近之人无需表态,就没有说话。
当日参与密商的人之中,长孙顺德是一品的国公,实职是从二品;宇文士及代理侍中,从二品;秦叔宝、程知节为正三品;段志玄、丁记坎作为护军是从三品;其他人则是四品、五品。
长孙顺德、段志玄都是晋阳起兵的元勋,他两人说话分量很重,其他人心中即使有疑虑,也不便再提出不同意见。
李世民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欲言又止的样子,微笑着说道,“本王看诸位对王妃主持大局还有些疑惑,为解除诸位心中的疑虑本王就明说吧。”
“如实来讲,王妃其实也是晋阳起兵的元勋,在晋阳起兵之前,曾与主上和本王一起参与晋阳起兵的谋划,连主上都对王妃大加赞赏。”
他呵呵笑着看了观音婢一眼,向众人道,“说实话,王妃的智谋和胆略,不输于本王。”
由两个晋阳起兵的元勋支持,李世民一番话又把观音婢抬到了天上,其他人自然是无话可说。
这时,长孙顺德又站起,向众人拱手道,“大王所说句句属实,在下向众位再说一句,我自打十几岁时,便是跟着王妃混饭吃,大王入宫时,由王妃主持,诸位只管放心。”
殿内众人听长孙顺德说,自打十几岁时,就跟着王妃混饭吃,都不禁会心一笑。
高俭笑着对众人道,“薛公所说不假,这事在下知道。”
经过李世民、长孙顺德一番解释,众人对李世民入宫时,由观音婢主持再无异议。
这时,观音婢站起,向众人叉手屈膝施礼,坐下之后温婉地说道,“大王与顺德阿叔之言有些过誉,妾乃一介女流,实不堪担此重任。”
“然大王乃是妾生死相随的夫君,与众位一同赴汤蹈火,是妾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王虽交代,他入宫之时,由妾主持大局,但妾却不敢独断,诸事都会和众位商议之后再作决断。”
说完,观音婢再次站起,向殿中之人叉手屈膝施礼。
观音婢说话之时,虽然语声温婉,言词恳切,却透着沉稳和威仪。
殿中之人听后,无不心生佩服,凛然生出敬意。
第三零七章 密商大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