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镇,京城传来最新消息,新征的剿饷、练饷共计有二百八十万两,这笔银子由杨嗣昌、熊文灿负责训练新军,剿灭流寇。”
大明崇祯九年三月,在登州总兵府邸之内李信听卢大海汇报最新的情报,这一次出了一个新人物就是熊文灿。对于他的大名,李信早就知道了。
熊文灿此人对于流寇、海寇从来都是一招鲜,那就是招抚,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将海盗郑芝龙招抚了,结果明朝的福建沿海一带变成了郑家的天下。
但这也让福建周围外海没有了海盗的踪迹,毕竟最大的海盗已经变官军了,加上郑芝龙财大气粗给当地官员送了不少银子。
于是在各级官员的夸赞之下熊文灿成功的成为了崇祯眼中的能臣,被其提拔到了京城。熊文灿本人想留在南方不想进京趟浑水,结果都没能成功。
在其来到京城之后很快便与杨嗣昌达成了同盟,而就在不久前杨嗣昌刚刚向崇祯提出了自己的剿灭流寇的计划。
杨嗣昌的这个计划总结来说就是“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杨嗣昌针对流寇四处流动作战不设根据地的特点,提出了这一计划。
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
杨嗣昌作为计划的提出人亲自担任总督,而由熊文灿担任总理军务大臣,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必须周围有足够的兵防守,中间有足够的兵追击。
所以为了完成这个计划,崇祯接受了杨嗣昌提出的增税方案,在原征“辽饷”的基础上加征“剿饷”、“练饷”。
现在不出李信意外的是增收的280万两银子里没有登莱镇的份额,这部分银子全部被用到了内地官军身上。
“皇帝这是要饮鸩止渴,本来百姓就是活不下去才起来造反,现在朝廷却加征他们的银子。这是逼着没有造反的百姓跟着一起造反。”
在感叹了一句崇祯与杨嗣昌的短视之后,李信又接着说道:“不过这样一来恐怕李自成、高迎祥等人的日子要难过多了。”
“总镇为什么这么说?我觉得这个计划没有出奇之处,要知道天下这么大,怎么可能防的过来,除非皇帝放权给地方,让地方自己组织团练。”
听了卢大海的见解,李信不由赞赏的看了他一眼,没想到这个情报头子还有战略眼光,实在是难得啊。
“大海这个道理你懂的,他们那些人未必懂。我说李自成、高迎祥等人日子难过,是因为熊文灿。”
“这个人很有才能吗?”
“倒不是他多有才能,而是他舍得花银子招抚,我估计得有不少流寇为了他的银子答应招抚了,像李自成这些不愿意受抚的人自然就日子不好过了。”
“原来如此!总镇的意思是这个熊文灿能够将银子用到实处?”
&
第二百一十九章 战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