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吗?”
贾政自理事以来也颇见了几位族中子弟,若论寻常办事,倒是有几位。倘或说起忠厚能干来,也就贾琏、贾芸二人而已。听得如海问起,心里不觉烦闷。又退回坐下了。
如海笑道。“祭祀之事虽大,却不急。等贵妃省亲后再办也来得及。若是监督管事,统共一个两个爷们也就行了。我瞧着琏哥儿、芸哥儿就不错。论起买卖,不瞒你说,我也有可靠之人帮忙相看。买卖之后何人看顾田庄呢?”
贾政此时已经佩服到五体投地。就问可有人选。如海笑道。“我倒是有一个,只不大得你家珍大爷的意。可还记得宁国府上有名老仆名唤焦大么?”
贾政道。“若问此人,我倒是很有印象。若论忠心,倒是无出其右。常常劝着珍哥儿学好的。怎么林兄也知道他?”
如海但笑而已。“政兄觉得这样一个人若来看顾田庄,可以放心么?”
贾政笑道。“这是自然。”
如海笑道,“祭祀之事虽不急,家塾不如先立起来。况极简单的,不过几间屋子即可。族中适龄子弟就能早日上学。兄可在学中备上二餐,也不必奢华,普通饭食即可。倘若族中贫寒者,亦可进学读书。兄以为如何。”
贾政笑道。“既是你说的,自然极好。只为何不将餐食折算为银两,岂不节省人力?”
如海笑道。“若折算为银两,那些孩子岂有不把银两拿回家的?上学倒为了银子,倘若家中长辈不能明理,收为己用,依然苦了孩子。倒不如明令凡族中人等,适龄孩子都需来上学。学得好,自有奖学金。家贫不能读者,亦可设助学金。以此激励他们读书之心,岂不比直接给予银两好些?”
贾政点头称妙。又问可有好的先生推荐。如海道。“若是启蒙,也不必正经大儒来教。略读了些书,自己也不通者也不好。若问合意可用者,兄眼前就有一个,何以忘了呢?”
贾政哈哈大笑。“果然还是林海兄,如此一石二雕之所为,也就是你能想得到了。”
如海亦笑道。“若果然可行,岂有只有家学不设书店之理?书店里设笔墨纸砚,若要借阅,则需抄录,抄录本可接回家去,约定时间送回。如此家贫者又可读书学习,店中书籍又可减少损毁,岂不妙哉!实不相瞒,林家虽人丁凋零,去年我亦已行之。且不拘于林家子弟去读书学习,也算是回报家乡父老的一点心意了。弟虽在京城有些产业,只如今刚进京,还不及打理。待一切处理停当,依然还是要将书店开启起来的。”
贾政捻须不语,心中暗暗敬佩。
如海笑道,“说了这许多,想来你也累了。此时宝玉想来正在学习骑射呢。咱们两个也别闲着,也去瞧瞧?琏哥儿也伺候许久了,也该放他去歇歇。”
贾政正有此意,与如海携手去校场了。
贾琏心知,如海特意留他在书房。一是叫他放心,之前在苏州所议祭祀家学之事都会一一妥当安排,二来也是让他多熟悉人际交往,将来若进了学,与读书人交往,自然不与处理家事一样。因而心中对如海感激敬佩,又深一层。
第34章 林如海劝谏贾存周,甄士隐喜得教书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