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采儿带着大夫从外面进来,“我找了好久才找到王大夫的,这么晚了,其他医馆都关门了。”
郑文儿赶紧让过大夫。
“哎...小姐。你看那个人是不是我们那天在画舫,见着的奇怪的书生啊?就是那个哼着奇怪的调子的那个?”
之前周同一脸的泥,采儿又去找大夫了,所以没能看清周同的脸,此时仔细的瞧了瞧,看清了周同的真面目。
“恩,应该是他。”许宣韵小声的回答着。
“那怎的受了这么重的伤?我早说了这人就不像个书生。”采儿疑惑的说道。
许宣韵摇了摇头,指了指采儿的嘴,示意采儿不要再多说话。
那边王大夫也给周同看完了,给周同简单换了下包扎,开了些药.....
周同左臂受伤太深,流血过多,再加上如今又高烧不止,他也没有多的办法,剩下的也只能交给天命了。
周府的院子。
小清神情忧伤的坐在院子里,芷荷姐都走了,少爷还没回来。
刚才去问了二小姐,二小姐说少爷没去玉仙阁,他也不知道少爷干什么去了。
少爷从来都不这么晚回来的,不知道去哪儿了。
当
突然外面有动静传来,小清以为是少爷回来了,转忧为喜,兴冲冲的跑出去迎接。
可到了门口环顾了一周,也没有少爷的身影。
估计是什么野猫野狗吧....
少爷现在在干什么呢?
小清迫不及待的想给他讲讲今天在诗社上发生的事,这是之前说好了的。
昏睡中的周同对外事浑然不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无比的水池中。
水温一会儿热的让人难受,一会儿又冷的让人痛苦,反反复复,周同就处在这样的煎熬中......
周同没有办法,只得拼命的游,拼命的游,但不管怎样也看不到岸边。
直到自己筋疲力竭,再也游不动了,只能渐渐的向池底沉去,越沉越深,越沉越深......
倏地一下,周同睁开了双眼。
陌生的环境,身下是柔软的大床,淡淡的檀香充斥着四周,郑文儿正趴着自己这边的床沿睡着,不远处是昏黄的灯火,古琴立在角落,铜镜置于木制的梳妆台上...
像是个女子的闺房。
“呃...”
左臂的疼痛感此时不停的袭来,周同忍不住呻吟出声。
响声吵醒了郑文儿,郑文儿揉了揉眼睛,而后惊喜的发现周同醒了。
“周同,你醒了?醒了吗?醒了吧?”郑文儿的声音沙哑,不停摇着周同。
“别摇了,痛。”
周同皱起了眉头。
“哦...”
“我睡了多久?”
“一天一夜。”
“这么久?”周同有些头疼,“那这是哪儿?”
“这是许宣韵的家。”
“许宣韵?”周同疑惑道。
“恩,是她救了我们,昨天.....”郑文儿便把昨天周同昏迷过去后的事情讲述了一遍。
真是命不该绝啊,差点就....
“哎,对了。”周同突然想起来,“去周府告诉小清那边了吗?”
“没呢,我担心你身体,一直守在这儿,还没来得及。”
周同看着郑文儿红肿的眼睛,理了理思路,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于是说道:“我写封信,你明早交给小清,先不告诉她我受伤的事情,免得她担心,就告诉她我在红香楼玩几天回去。”
“另外你嘱咐小清千万别告诉我二姐去红香楼的事,这样真实一点,免得她起疑心。”
“我二姐那边....算了,我二姐那边小清会跟她如实汇报的。”
“另外你在亲自写封信,告诉你爹黑风寨的事情,让他自行解决。”
“还有....我想想...暂时大概就这些吧。”
“恩?你记下没有,看着我干嘛?”
周同转头看见郑文儿正一动不动的盯着他,脸上带着谜之微笑,被看得有些发怵。
“周同,谢谢你救了我。”
周同认真的看着郑文儿,“呵,你现在的声音真难听。能不能换个语调?”
“你...”郑文儿本能的想要教训周同,却担心弄到他的伤口,及时停了下来...
“我有点累,要再睡一会儿,有什么事儿明天再说吧。”
周同摆摆手,刚醒不久,但此时身体却很是困乏...
眼见周同又睡去,郑文儿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会儿,眼睛里是止不住的喜悦。
第二天,周同感觉好了许多,只是左臂的伤,想要好的完全,没三五个月是不可能的,好在此时已经勉强可以下床了。
多亏了这半年多以来每坚持不辍的锻炼,不然以以前这副身体的素质,呵...
郑文儿中了三花散的毒,这会儿已经好了,只需要再调理几天即可。
许宣韵一早已经见过了,鹅蛋般的脸,眉不描而黛,肤无需敷粉便白腻如脂,像是大家闺秀的模样,但住着的这略显破旧的小楼又不像。
一旁的采儿兴奋的说着我们之前见过你,比比划划半天,周同才想起买茱萸酱的那天河边,苦笑着扶了扶额。
而后又得知自己叫周同。
“你也叫周同?”
采儿这两天听了太多周同这名字,得知眼前的人也叫周同,忍不住跳了起来。
“恩,是啊,怎么了?”周同困惑道。
随后采儿绘声绘色的给周同讲了乐思园诗会那天发生的事。
当然她讲的是目前苏州城内传的比较广泛的那个版本。
周家被退婚的三少爷为了宣扬才名,不知从何处买了两首绝佳的诗词,因为个人癖好加入了两个女子诗社,而后在乐思园诗会一战成名,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周同在一旁一脸古怪的听着采儿讲故事。
周同当然知道当时给于果然的诗词是李仙苏圣所作的。
但周同一直觉得诗词这种东西,是有时间效益在里面的,写得好的诗词自然是好的,但若是流传的时间越久,那么诗词的价值便越高。
意思是从后世隔着千年的历史去看以往的诗词,那自然会加上一层历史的滤镜的。
而在诗词一道如此昌盛的周朝,李苏二人的作品当然好,但不至于这么夸张...
要是早知道这两首诗词会引发这么大的反应,周同还不如自己写首口水诗给于果然。
想到以后可能有的麻烦,周同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第22章 许宣韵[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