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另外封存了起来,尤其是粮食。
      听说这两年的年景可能不好,元宝还专程跑遍了李晗手头的田庄,将存粮都核算了一遍,就等着什么时候朝廷需要了就赶紧捐出去。
      李旭最终还是没有把那幅折线图拿到朝会来说,毕竟就连钦天监也只能靠着以往的经验来预测一些大事,他们若是真的在朝堂上讨论这件事,恐怕大多数朝臣第一时间并不是担心即将到来的灾害,反而要第一时间要求“惩治放出这样谣言”的“罪魁祸首”。
      可庆熙帝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就干等着大旱降临整个北方,因此他走投无路,竟然找了黎青霜来询问是否有主意。
      黎青霜就算武力值高了一点,还有一个巨大的随身空间,但她终究只是个凡人,并不能呼风唤雨,更加没有本事让南水北调。
      不过,看庆熙帝都向她问主意了,显然已经不能指望朝臣,黎青霜努力在脑子回忆自己记忆中缺水的大西北是如何保障饮水的,想了半天也没个头绪,倒是突然想起了去新疆旅游的时候见识过的“坎儿井”。
      当然啦,坎儿井主要是用来引导抽取地下水的,别处好似不适用,但因此发散思维,她突然想起了一则公益广告,内容大概是买了什么东西的花费,其中就有一毛钱去捐给那些缺水的地方打井用。
      如此,黎青霜便有了一点头绪:“先派人去打井吧,不管能不能找到水,先在合适的低洼处打一口井,等到有雨水的时候就能存下雨水。最好是那种口子小,但是下面空间大的井,如此就能让存下的水挥发少一点。”
      庆熙帝明白黎青霜的意思了,本来他招来黎青霜询问,也是真的有病乱投医的无措,倒是没想到她还真拿出了一条可行的法子来。
      拿着庆熙帝赏的一套珍珠头面出宫,黎青霜转头便招来秋容,让她在西北那些干旱贫瘠一点的地方去置办庄子。
      秋容奇怪,“为何要去那些干旱贫瘠的地方买地?就算咱们不仗势欺人,也没有去买那些地方的道理啊。”
      黎青霜没打算跟秋容隐瞒什么,解释道:“这两年气候不对,我担心北方的干旱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才想要去原本就干旱缺水的贫瘠之地置产业。到时候我们在各处低洼的地方打上井,等存下了雨水,便能灌溉土地了。”
      这可是利民之举,秋容跟在黎青霜身边久了,眼界自然也不一样了,这打井可不是个轻松活计,到时候肯定要在当地请不少人工来做事,而黎青霜既不缺钱又不缺粮食,若是真遇上了什么灾祸,这多买一点土地,便能多养活不少家庭的人口!
      这事儿黎青霜全权交给秋容来办,秋容便决定从京城往西北一路看过去,说到底,黎家的名号在西北依然还能用。
      黎青霜也明白秋容的意思,虽然默许了秋容这样做,但心里也忍不住感叹,难怪封建社会有那么多皇帝担心武将拥兵自重了。
      哪怕是京城附近的庄子,也不是每个庄子都不用担心干旱之灾,黎青霜一声令下,所有的庄子都开始修建那种像长颈花瓶一样的水井来储水。而周围的村民见状,也忍不住学了去,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农最是对天时敏感,一听就决定趁着农闲的时候赶紧把这事儿给办妥当了,哪怕将来没有遇上旱灾,有了这样的储水井,也更加方便灌溉了不是。
      这修水井的事儿黎青霜根本就没想过隐瞒,反而有意将这法子扩散出去,庆熙帝的皇庄跟李旭一家也都配合着一起来做,倒是连带着不少大臣家里也跟忍不住跟风。
      修这样一口井差不多要七八两的银子,上百口井的花费也不过一千两,这不到一千两的银子便能讨好庆熙帝跟李旭李晗,这“生意”在许多人眼里都是十分划算的。
      那些干旱贫瘠的地方,土地跟人力都不值钱,所以秋容出门一个多月的功夫,便买到了七个上千亩的庄子,虽然没能连成一片,但从京城出发,一直到西北驻军所在的县城,正好排成了一路,管理起来倒是挺方便。
      “这两年内都拿来种黄豆吧,先肥一下地。黄豆能做成豆腐,还能榨油,剩下的豆渣除了喂猪还能当成肥料使。”
      黎青霜只管出主意,秋容当然知道她们手里的黄豆不够播种的,但是没关系,拿钱买就是了,反正黄豆这东西也不值什么钱。

第231章 准备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