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章 成吉思汗之死(13)[2/2页]

成吉思汗的秘密 老甲说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成吉思汗闻听,狂喜,仰天大笑:“感谢长生天腾格里助吾军一臂之力!”立即命令窝阔台随时观察水面情况,所有将士枕戈待旦,做好突袭准备。
      第二日,天还没透亮,整个黄河上已结冻了厚厚一层冰面,如同一条巨大的玉带横铺在两岸之中。窝阔台命令十万大军倾巢出动,跨上战马,沿河岸一字排开,然后一声令下,催动战马向河对岸冲去。
      而夏军这边,十万将士已守卫多日,人困马乏,且大家都相信蒙古人无法渡过黄河,故戒备之心逐渐放松了下来。由于天气寒冷,几乎所有哨兵都躲进了营帐避寒,加之夜黑风高,夏军竟无人觉察水面的变化和对岸蒙古大军的动静。
      十万大军瞬间靠近对岸,突然齐声呐喊,声震苍穹,马蹄飞舞,踏起冰面一层白雾,犹如天兵天将一般。几排箭雨飞过,营帐内的很多兵士梦还没有做完就一命呜呼了。余下的将士衣衫不整,仓促应战,被蒙军砍瓜切菜一般,血肉横飞。
      窝阔台看见部分夏军向中兴府方向溃逃,急忙指挥兵马追击。迎面被夏军的几员将军组织的人马在河岸狭窄处截住去路,等蒙军将这些拼死断后的夏军斩尽,嵬名令公等人早已远去。成吉思汗审视战场形势,命令鸣金收兵,将夏军抛弃的粮草辎重悉数收缴。稍事休整以后,即将西平府团团围住。
      相关链接:
      抛石机:利用配重物的重力发射石弹的一种攻城器械。出现于战国初期,使用至元朝末年,主要用于围攻和防守要塞。抛石机的机架两支柱间有固定横轴,上有与轴垂直的杠杆,可绕轴自由转动。杠杆短臂上固定一个重物,长臂末端有弹袋(类似投石带的套子)用于装弹。发射时,用绞车把长臂向后拉至几乎水平,突然放开,石袋即迅速升起。当短臂重锤完全落下时,投射物从弹袋中沿约45度角飞出。3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140210米,10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4070米。
      巨弩:为了增大射程和杀伤力,古人制造出了一些体型庞大的弩,这种弩需要架设在专用的木架上使用。巨弩使用的箭矢通常较为长大,其尺寸与短矛相仿。
      同仇敌忾:成语,出自周?佚名《诗经?秦风?无衣》。指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
      西平府:今宁夏灵武西南。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陪都:是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也称为辅都,陪都一般和首都一起被称为“两京”,其制度称为两京制度或者两京制、陪都制度等。
      掎角之势: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掎角:指拉住腿,抓住角。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牵制敌人。
      坐视不管:形容一个人对一件与自己有一定关联的某事某物不管不顾,袖手旁观,任由别人去处理。
      火蒺藜:古代兵器名。一种在火药里团入棘刺杀伤物的球状抛掷火器,为爆炸性火器。创制于宋初,为宋、金、元时重要火器之一,多用于守城。
      瞻前顾后:成语,出自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这里指被前后夹击、腹背受敌
      畏手畏脚:成语,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原义是顾前顾后,十分戒慎恐惧的样子;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袖手旁观:成语,出自唐?韩愈《祭柳子厚文》。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寡不敌众: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意思是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形容在战争中敌对双方的(人员)实力悬殊太大(孤军奋战不可以力敌)。
      隆冬:隆冬,指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枕戈待旦:成语,出自西晋?刘琨《与亲故书》。原义是枕著武器等待天明;形容时时警惕,准备作战,不敢安睡。
      鸣金收兵:成语,出自《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意思是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兵(或撤军)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

第13章 成吉思汗之死(1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