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出的abc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非事件本身引起了这种反应,而是人们对这个事件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反应。
      “看法”在这个理论中被称为“信念”。也就是说,当一个事件发生时,我们信念中认为的“应该是”和现实中发生的“如是”产生了矛盾,我们就会感到痛苦。比如我认为我应该拿到一万元奖金(应该是),但老板只给了我8000元(如是)。即使8000元在行业里已经是很高的水准了,我依然会闷闷不乐。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想象跟现实的世界不一致时,我们就会产生痛苦的感受,这也就是我们心理上的苦。
      3.灵性层面的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满足了就会无聊。
      人生,就像是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摇摆。当我们该有的都有了,比如事业、家庭、子女,这些常人追求的生活目标都有较好的收获,一切生活里的“如是”已经吻合甚至超越“应该是”的情况下,我们仍然会感到空虚、不满足、失落、痛楚。这种苦,就是灵性的苦。
      灵性的苦很特殊,它无以名状且难以形容。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主。当他说起自己的痛苦时,抱头痛哭。
      他撕心裂肺的哭喊让我以为他遭遇了家庭的不幸或事业的失败,但都不是。在他情绪稍稍平复后,他抽泣着对我说:“团长,我再也回不到那个状态了。”这个回答我从来没遇到过,于是好奇地问:“什么状态?”他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状态,那种美妙的感觉让他仿佛置身天堂,没有痛苦,一切都非常愉悦、美好。可是当他从那个状态出来后,整个人又回到了人间,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第197章 悄悄萌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