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避讳两位侍郎,两位侍郎将这话听的清清楚楚。
两人面上都带着些诧异,什么时候翰林院也开始管他们户部的事情了,翰林院不是一项都很清高吗?
而且翰林院能写出什么样的治蝗一策来,他们对这些东西又不了解。张首辅倒是对凌霄有所期待,毕竟那日两人谈话的时候说到了。
张首辅开始看凌霄写的内容。
近日,听闻通州、涿州、霸州三地出现蝗蝻,下官突然想起那日和张首辅讨论的治蝗之策,那日谈话让下官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休沐之日,和友人知衡到田中查看,深感种田不易,当今圣上勤政爱民,又十分重视农事,思来想去,将与大人的对话,和友人知衡一同整理一番,制成“治蝗之策”,希望大人能够拨冗垂阅。
凌霄也不可能真的就是愣头青,上来直接就说我的治蝗之策是什么。
何况这样一代入张首辅,他更加有兴趣的往下看了。
接下来,便是昨日凌霄和知衡一同整理的内容了,语言简洁白话,没有什么辞藻堆砌,力求大部分人都能看懂、听懂。
抛弃以往的长篇大论,凌霄在文章中分了四个部分,第一便是蝗虫的习性,蝗虫喜欢温暖干燥,但是产卵的时候他们往往在一些湿润地方,且在地下约三寸左右。
这些习性其实大家已经摸索清楚了,但是凌霄接下来重点讲的便是,抓住问题的根本,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根据蝗虫的生活习性,来制定根本性的对策。虽然大家都知道“消灭虫卵”,但却忽略了两个因素,虫卵时期的“天敌”是什么?还有虫卵所生长的土壤。
人们不可能看清底下三寸左右的虫卵都在什么地方,所以能够找到的虫卵是有限的,但只要找准这两个因素,那么蝗虫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
虫卵出生湿润的田地中,那就在夏、秋蝗虫繁衍之前,开垦洼地、垦荒、深耕土地;虫卵生长时候怕水,那就兴修水利、用水灌溉,只是请求上天的雨水是不行的。
写完虫卵阶段,然后总结便是成虫,成虫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方法,凌霄没有多讲,只是说道“百姓心齐,则蝗虫灭”,成虫的消灭不能够各自为战,而是要齐心协力,共同斗争。
最后,便是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百姓的认知,让治蝗的办法人尽皆知,凌霄特意制定成“民间治蝗口诀”。
要治蝗,先灭卵;
卵在哪,湿地中;
挖三寸,找到了。
蝗蝻生,要警醒;
铜锣响,田地中;
挖沟渠,用火攻;
人心齐,方可行。
想根治,修水利;
改洼地,虫难生;
用春水,用夏雨;
虫卵已死田地中。
张首辅将凌霄写的口诀念了一遍,连说了三个“好、好、好”字。
两位侍郎看张首辅激动的模样,心中都有些好奇,这凌霄到底给张首辅写了什么。
“两位侍郎大人也看看吧。”
两位侍郎大人从张首辅手中接过,左侍郎余士霖曾经见过凌霄,也知道他之前写的粮食增长之策,今日又看了凌霄写的治蝗之策。
心中仍然感受到震动,也不得不佩服凌霄的想法。
你要是说他有什么大的改变吗?没有,只是他换了一个思路思考问题。
“消灭虫卵这谁都知道,可是只是傻傻的组织人挖坑取卵,从来没有想过可以改变土壤,没有人想虫卵不适合什么环境生长。”
除了这,还有他制的口诀,这口诀的传播可是比官员们讲多少话,都传播的快。
余侍郎现在对凌霄也有点刮目相看的意思了。
在两位侍郎看过之后,张首辅问道:“怎么样?”
两位侍郎大人回道:“甚好。”
张首辅将此交给蒙括,说道:“速速拿去给福建司主事,让他督促顺天府。”
不待蒙括走远,张首辅又说道:“观政进士王知衡是否也在福建司,让他随同一起去,不得延误。”
“是,大人。”
第178章 治蝗口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