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信佛之人,乐善好施,交友广泛,早年间与全国多家寺庙有交情。我估摸着这家多多少少也有往来,至于为什么这家没遭殃,我就不太清楚了。”
“讲讲呗。”姜月月悄咪咪地在桌下扯了扯顾之檐的袖子,眨巴着大眼睛,压低声音哀求道。
“得再记一回。”顾之檐的表情没有丝毫彼岸花,慢条斯理地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仿佛那话完全不是自己说的。
姜月月暗想再记一回账,就记一回呗,再说他又舍不得对自己做什么过分的事情,也没什么损失,搞不好到时候自己就先忘了,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
(很久以后腰酸背疼的姜月月:呜呜呜~到底还是年少轻狂,人生经验浅薄,草率了~~~~~)
顾之檐掩藏在眼镜后头的眉头微微挑起,眼里冒出几缕精光,须臾之间又迅速恢复正常。
“济慈寺的现任住持——弘逸大师,极精佛理,在佛学方面造诣颇高,只是为人低调,平日里深居简出,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早年与我祖母有些交情,因同样信佛,这些年顾家陆陆续续投过几笔资金添作香油钱,只要没什么大支出,寺内的周转应当是足够的。”他停下来喝了口茶继续说“前几年也不是没有被那些人围住,差一点就毁于一旦,不过当初这座寺庙建筑之初是很多本地老百姓亲自参与的,中间发生了什么我不是特别清楚,但最后能保住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哪怕他没有说得太透,众人心里都明白无论外头如果宣传“无神论”,世家大族多多少少在这些方面会比常人要多忌讳一点,敏感一点。
毕竟世间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姜月月虽然在这些方面比不得其他人,但憨憨的存在本就是一个大bug,早就为她打开了科学与神学并存的新世界大门。
或许就是你可以不相信,但绝对不可以不敬畏的态度吧。
———————————————
得到大师的接见约莫是在下午两点一刻左右。在小沙弥的带领下,众人先是穿过长长的雕花走廊,再从曲径通幽中趟过才到达弘逸大师的禅房外。
顾之檐对着其余人道“事出突然,还没来得及跟大师说看病的事情,我们先进去,你们且等片刻。”
说罢便率先带着姜月月先行进入。
姜月月毕竟是异世之魂,早在吃饭时听说住持佛法精进的时候,脑袋里第一反应就是那位绝对是个道行高深的大师,心中万般忐忑,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好,对方给她当妖怪收了。
如若不是自家对象说,要供奉那镯子,彻底消除沾染上的不干净的东西,最好主人亲自前去,她是断不会跑这一遭的。
自推门而入后,引入眼帘的就是一位留着白色胡须,长得慈眉善目的老人,怎么看都令人心生好感,依赖十足。除了最开始目光触及她时,眼神里闪过一瞬间的错愕外,再无多余动作。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待察觉到大师散发出的浓厚善意后,一直努力降低自身存在感的姜月月暂且放下心中的戒备,暗暗松了口气。不再敛眉低头,时不时喝口茶,打量房间布置摆设,听听他们之间的叙旧,再就是无聊地踢踢脚丫。
“那就麻烦大师了。”顾之檐说完,微微偏过头,对着她温柔道“月月,镯子。”
姜月月如梦初醒,见二人都看着自己,面上一?澹?Σ坏?卮涌占淅锾统瞿?躺?氖诛恚?⌒囊硪淼胤胖迷谒?中模??腥四梦攘瞬鸥宜墒掷肟?
顾之檐轻笑“这么小心呢?真怕我拿不稳摔了?”
“那可不?这可是我……妈妈留给我的,世间仅此一份。”姜月月理所当然得道。
顾之檐闻言,表情立刻严肃认真起来,再不敢有半分轻心掉意,学着自家对象小心翼翼地转递过去。
“哎~”姜月月见那模样,不好意思地扯了扯他的袖子,压低声音道“也不至于如此,也太冒犯大师了。”
“无碍的,此物已经通灵,世间难再轻易得第二块,是该慎重对待。”弘逸大师善意地笑道,仔细打量了几瞬躺在手心的墨绿到透亮的玉镯,先是愣了几秒,目光里闪过几分了然,忽而又铮铮看向顾之檐“若老衲没记错,顾小施主好像自小有一块玉佩不离身,不知线下可否方便让贫僧一看究竟?”
顾之檐点点头,由脖颈往上取出一条红绳,其下垂地尾端吊着一块墨绿色的观音玉佩。
凭借多年吃瓜经验与百发百中的吃瓜直觉,姜月月敏锐地察觉里面有故事,还是那种保熟保鲜的大瓜!!!
哪里还有先前的半分害怕,整个越想越兴奋,悄咪咪地往顾之檐身边挪了挪,争取最前排吃瓜。
顾之檐哪里看不出她的小思,除了纵容无奈外,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警惕,自家小姑娘兴奋到不小心从炕上滑下去时能第一时间捞住她。
弘逸大师将玉佩轻轻并排在桌面,看了好一会儿才复抬起头,望着二人幽幽感叹道“当真是不可多得的天赐良缘!”
“大师,可否详细说一说?”姜月月从顾之檐背后猛地露出自己的小脑袋,乖宝宝似得问道。
弘逸大师微微点头“顾小公子见多识广,博古通今,想必不用老衲多言,也早看出此两物出自同一块玉料。或许原始玉料还曾裁出其他物件,不过其灵髓却是一分为二,仅存于此两物。待遇上被认可的主人,日渐温养之下,玉器光泽日益加剧乃至最后通灵。”
“此块玉料…….”顾之檐脑袋里莫名闪过曾在年幼时候看过的不知名的杂书片段,顿了顿,缓缓开口道“百年前………它是否还曾有过一个名字叫“蒹白”?”
“不错。”弘逸大师微微点头“传闻中此名字取自“碧水蒹葭,相守白头”,只不过意境虽好,到底不遂人愿。”
第86章济慈寺(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