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柴县如何被李元搅得天翻地覆。
于封自小饱读诗书,在十四岁时,就因才学突出,入了习文阁,习文阁选拔的都是一些胸有笔墨,头脑灵光的年轻人,而于封,不仅符合,更甚之。
于封在习文阁中很是出类拔萃,阁大学士极欣赏他,要将他引荐给皇帝,去朝中做事,定有一番作为,那时时逢柴县干旱,闹饥荒,历任的几个县长都主动向皇帝请辞,不干了,地偏地穷不说,还时常干旱无雨,实在难待。
而于封听说了此事,便主动向阁大学士请求,请阁大学士秉承圣上,他于封愿意去柴县担任县长,必将柴县带上富裕之路,为柴县百姓谋出福道。
阁大学士听他说完,气的直拍桌子骂道,“愚蠢,本阁要将你举荐进朝为官,享荣华富贵,你不愿,偏偏要去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真是蠢到极致,你自己好好想想,到底是去做官还是去柴县当县长。”
于封依然坚持,面不改色道,“我要去柴县。”
“你……你这是要气死我!”阁大学士将手边的一本书砸在于封身上,“那柴县是何地,你清楚吗?去那先不说致富,就连温饱都成问题,你去,不就是在断送自己的前程吗?”
阁大学士一直对于封看得很重,他才华横溢,习文阁里没人能比得上他,而且年纪还小,若好好培养,以后定前途无量。
可偏偏于封是一根筋,认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阁大学士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去柴县那种小地方窝着,他该去的是朝堂,在那,才能更好的一展宏图。
于封将书捡起来,放好,“阁大学士,你不用再劝我了,我一定要去柴县。”
阁大学士揉揉额角,叹口气道,“那你说,你为何非要去那?”
于封说出了原因,“为大周尽心,为百姓谋利。”
阁大学士指其话道,“在朝堂之上,一样能为国为民。”
于封不认同,“那不一样,朝堂上,跟我一样才学卓越的人有很多,少我一个无碍,但柴县不同,我若去了,那他们便有一个我,还有一线希望,我若不去,那他们便只能日复一日,忍受贫穷与饥饿。”
阁大学士最终答应让于封去了柴县,忍痛送他离开京城。
于封经过几日的奔波,来到柴县,待看见柴县各个村的样貌后,非常后悔,后悔自己没有早一点过来,因为这柴县,人们的生活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
时常干旱无雨,无水利设施,现在这个季节,田里农物更是颗粒不收,老人孩子饿的啃树皮,土地倒是很多,不过没人开荒,也无法更种。
于封的到来,让柴县的百姓都很好奇,这样一个年轻又俊朗的小伙子,怎么会来他们柴县这种穷苦的地方。
于封担任县长后,先写信向朝廷说明柴县艰苦的情况,等银两拨下来,他便带着众人,开始着手治理起柴县的干旱。
一开始众人听于封说要解决干旱,都不信他,觉得他年纪轻轻,挺会说大话,不过经过于封的一番解释与劝说,都半信半疑的跟着于封后面干了起来。
于封将远处的河流引了过来,晚上画图,白天修建水利设施,一个月后,个个小河里都蓄满了水,河的两边还长了青青的嫩草,水里开始有鱼游来游去,这一现象,可让柴县的人民乐坏了。
这新县长,还真是有能力。
从此于封带领柴县百姓走上致富道路,重新种庄稼,开垦山坡,种果树,建大坝蓄水,短短几个月,让柴县焕然一新,人们不再忍受饥饿,不再害怕干旱,家家都能吃饱穿暖,笑容洋溢在百姓脸上,就连喜鹊都飞来枝头,喳喳的叫。
于封还开设了一个学堂,教孩童读书识字,有些胆大的姑娘,见于封生得俊朗,又有才气,便经常去他住的地方偷偷望他,好几次被于封发现了,便笑着跑掉,有的还一边跑一边回头看他,令于封很是无奈。
还有的老人家,要给于封说亲,于封婉拒几次,见村民实在热情的很,不得已搬到山坡上住,让大姑娘小姑娘很不高兴,这于公子,读书认字建水库,脑子灵活的很,怎么到了儿女情长上,就一窍不通呢?
于封任柴县县长的这几年里,柴县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他也一直坚持向朝廷写信,谨言,将柴县的变化如实记录,一一汇报,而皇帝见了这些信,便派人去查看了一番,发现柴县正如于封信上说的一般,有了很大的变化,皇帝龙颜大悦,直接奖励了于封白银千两,又拨了一些银子给柴县,而于封得赏的这些白银,他一分都没花,全用在了柴县建设上。
第26章柴县之查4[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