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8章 和衷共济,风雨同舟[1/2页]

开局重生穿越带系统,手搓核聚变 歪歪优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当天晚上,龙科院301所的研讨会开到了很晚,在会议上,众多的专家学者,听到了今天去参加魔窟训练营学员的感受,再看着他们带回来的、打印的整整齐齐的课堂笔记,都是很激动!
      那些笔记内容全面具体、条理分明、深入浅出、阐述详细,堪称是核聚变物理的部分教科书,甚至可以说是比教科书还详细。
      因为,笔记中还指出了核聚变设施的其他技术发展方向:
      例如,对聚变反应堆体的小型化、微型化方向的研究,使持续可控核聚变设备能够达到为可移动装备供能的目的。
      而另一个发展方向则是巨型化、多堆体叠放,以达成增加整体核聚变设施的输出功率的目的。
      最关键的问题是,那些笔记中,有很多的描述,已经很接近施工指导手册的部分内容了!
      据今天参加魔窟训练营的专家,转述大白的说法:
      “之所以没有具体到施工建设条件和详细工程参数,还是因为算力无法满足,推演整体持续可控核聚变设施的要求!”
      “因为核聚变设施的局部细节推演工作,不能脱离整体设施设计参数要求,而独立完成。”
      上面的话听起来比较的拗口,举个例子来说明:
      由于要达到聚变反应,由氘和氚组成的气体需要被加热到1至1.5亿摄氏度,并施加一个很大的压强,迫使其原子“破裂”,即: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形成高温等离子气体。
      在这个温度下,任何地球上的材料都无法承受,因此必须施加一个强磁场,将等离子气体约束在与外壁非接触状态,
      所以,整体核聚变反应堆的设计功率假如确定是50000兆瓦,那么根据这个设计功率,才能推演核聚变堆体等离子体室的大小、体积和空间布局,以及用于约束高温等离子体的磁场强度等。
      只有确定了堆体的大小体积,才能确定在堆体内部布设磁线圈的位置和间隔,以及运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线圈及其电压的参数等等。
      只有确定了反应堆内部的压强,才能确定堆体外壳的材料的厚度和整体装置所需要承受的压力等。
      因为还要设法把核聚变产生的热能以及反应副产物带出核聚变堆体,所以还要根据以上条件,进一步设计推演液态锂壁及液态锂铅包层,在强磁场作用下的金属流体流动参数,以及传热系统设计等等问题。
      因此,任何局部设备,都不能脱离整体核聚变设施单独推演。而推演整体核聚变设施的所有细节,又面临着算力严重不足的窘境。
      而且,因为在核聚变设施运行过程中,还需要对磁力线圈调整电压和金属液流进行实时精确控制。这些控制,也需要相当高的算力支撑。
      所以,接下来专家们讨论问题的方向只有两点:
      第一,督促中海市政府加快先进光刻机的研制进度,尽快量产1纳米芯片。
      第二,开始着手制定中海首座持续可控核聚变设施的整体建设要求,和大致的工程实施方案。
      至于细节问题,待1纳米芯片量产后,由大白进行推演。
      然后,就没啥可说的了!
      第一座“人造太阳”啥时候能建成,就看中海啥时候把1纳米芯片造出来了!
      邹院长现在明确了自己的火力输出目标以后,二话不说,就准备整理报告,向上北海要个“说法”了!
      李院士见邹院长急匆匆走回他自己的办公室,就在后面跟了上去,拉住了邹院长。
      “小邹,你是不是打算整理报告,向上北海告中海的状?”
      邹院长恨恨的点了点头,说道:
      “中海真是耽误事!”
      “大魔王把先进光刻机技术交给他们那么长时间了,还是没有一点的进展,真是急死个人!”
      “既然现在已经论证过了,只要算力足够,我们的核聚变项目就可以马上动工建设,那这个状,我就必须要去告了!”
      李院士反而不是像邹院长那么的着急上火,异常的冷静,说道:
  &

第108章 和衷共济,风雨同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