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宰相李蔡以后,整个宗族的风气有所变化。
以前,李氏嫡系族人自幼便勤习武艺,待长到十三四岁时,就要跟随父兄上阵历练。李广和李蔡兄弟,便是在其十三岁那年,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击胡,以“用善身,杀首虏多”,而双双升任武骑常侍,开启了各自战功卓著的戎马生涯。
但自从李蔡弃武从政,并被委任丞相以后,李家宗族尚武的风气为之一变,开始崇尚读书。后来又发生了“李陵事件”,陇西一带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族为耻,李家尚武之风彻底没落,再没出现什么了不起的大将了。
在陇西李氏主脉凋零之际,李适这个在旁支中都不受待见的混血儿,却是异军突起,仅凭借渠犁小城,养了三百精兵,时不时的深入匈奴之地,或是追亡逐北,或是斩将夺旗,很是立下了一些军功。
但是,一方面因为“李陵事件”在皇帝的心目中造成了很大的怨念,听到李家就有点反感,另一方面,则是李适的混血儿的身份不受待见,因此,屡立奇功的李适,没有获得相应的奖赏,依然是渠犁的轻车都尉,率兵三百!
李适受了如此如此不公,自然心中愤愤难平,不过也是无可奈何,但是思及自己的儿子李广鸿的前途,却是心忧不已......
李适自己的轻车都尉,完全是自己拿命换来的。
他沿袭李家子弟的传统,不到十四岁,便随着自己的父亲上阵杀敌,因为他庶出的身份,被安排到了偏锋的位置,随便他自由发挥,生死由命。
结果,这样反而给了他出人头地的机会,第一次上阵,就斩敌十人,算是同时期李家后辈习武之人中的翘楚!
就这样,奋战经年的李适,因为还读过几年书,累功之下,获封轻车都尉,驻守渠犁,兼任屯田副使,军政大权兼具一身,比一般的轻车都尉的权力大了不知道多少,一时风头无两!
李适长得人高马大、虎背熊腰,为人公道,性格豪爽,颇受手下士卒的拥护,同时,他因为有一半的胡人血统,高鼻深目,因此,在当地的胡人中也颇具威望,凭此征召了不少当地的胡人为他所用,练就了一支无双精兵。
另外,李适虽然是个混血儿,但是长得英俊非常,由于读过书,说起话来不似一般将军那样的粗鄙,显得既有汉人的优雅,兼具胡人的豪迈,因此被渠犁王族看中,将一位公主下嫁给了他。
李适一开始是不乐意的,他本身就因为身具胡人血脉而感到自卑,更不想自己的正妻是一位胡人,所以多次婉拒、坚辞不受!
结果,那位公主就不乐意了,亲自跑到他府中理论,然后就成功的把他给说服了!
实在是没办法呀!那位公主真的是太漂亮了,就算是生气的样子都那样的迷人!李适一见之下,怦然心动,再也顾不得其他,从了......
就在李广鸿诞生那年,李广之孙、李家年青一代的领军人物、骑都尉李陵因孤军深入、遭遇大敌、粮尽矢绝、救援不继而投降匈奴,过了三年,皇帝听信谣传,以为李陵教匈奴为兵,遂族灭其家,李家声势大衰!
从此之后,无论李适如何屡立奇功,其官位都不得寸进!
于是,受尽委屈的李适,就学着李家本宗那样,不惜花费重金,辗转请托,从张掖请来了一位学富五车的先生,来教授李广鸿读书,期望他能以文入仕!
要说起来,这位张先生来头也很大!
张明善,字宏远,是大名鼎鼎的博望侯张骞的本家,曾经作为随从,于元狩四年跟随博望侯出使西域,并为副使之一,先后出使了康居和大月氏两国,直至元鼎五年方才返京。
待他返京之时,博望侯已经病逝两年......
按理说,张明善出使两国,居功至伟,应该受到封赏,身居高位才是,但是,就因为他为李广说了一句公道话,落得一个空手而归、回乡读书的下场。
在向皇帝报告出使情况以后,皇帝笑问道:“西域诸国可知我大汉天子之威?”
张明善耿直的回道:“因广而知汉威不可轻犯!”
皇帝问他,西域诸国现在可知道大汉天子的威风了吧?结果张明善回答说,就是因为李广将军这样的将士奋战,所以西域诸国才明白汉帝国不可轻易冒犯!
说起来算他活该,皇帝就是跟他开个玩笑,他那么认真就纯属自找不痛快了!
当时皇帝就气得脸色铁青,随便找了个借口,令他回乡读书去了......
......
李广鸿出生于这样的家族,还碰上这样一位老师,可想而知其所受的教育之严苛!
就这样,在严师加严父的双重加持之下,李广鸿向着文武全才的方向全面发展着!
十五六岁的小小年纪,上马可弯弓搭箭、刀劈枪挑,勇力过人!下马可琴棋书画、舞文弄墨、出口成章,成为渠犁城周边几百里远近闻名、名噪一时的文武神童,甚至远在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四座西域重镇,都流传着他的才名!
唯独有一点,随着他的年龄日渐长大,他慢慢对自己的样貌开始感到困惑!
有一次,他终于开口问他的老师:说自己长得跟汉人如此不同,却是跟匈奴和胡人相貌近似,那他到底算是汉人还是胡人?
结果他的老师哈哈一笑说道:
“你就是汉人无疑!”
“孔丘老儿有句话说的好,叫做‘有教无类!”
“鸿儿,你可记住了!”
“着我衣冠,习我技艺,说我语言,书我文字,受我教化,奉我号令,尊我先圣,承我道统,即为吾华夏之民,切不可以貌取人!”
第314章 思迪科埃穿越重生记(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