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随着新龙国近一年以来各项新兴产业的急速膨胀,产业上下游的规模也在同步发生着堪称飞跃一般的发展,甚至在某些低技术层面的上游产业,竟然破天荒的出现了供不应求、产能紧张的奇怪局面。
      譬如说:在电子产品外观件中广泛应用的模具,目前成为制约新产品快速投放市场的关键堵点!
      模具,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用来进行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范、器具和标准孔径的工具。
      简而言之,模具就是用来制作高度标准化、规模化产品的工具,这种工具一般都是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零件在模具工作过程中配合使用,最终生产出需要的产品。
      模具一般是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广泛应用于冲裁、模锻、冷镦、挤压、粉末冶金件压制、压力铸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胶、陶瓷等制品的压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因此,模具必须要有特定的轮廓或内腔形状。
      具体的原理在此就不再赘述了,总之,模具是极其精密的工具,形状和结构极为精密、复杂,需要承受坯料的胀力而不发生容错精度以上的形变,对结构强度、刚度、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都有较高要求,模具生产的发展水平是机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
      从模具上述特点就能看出来,这样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精密工具,其生产制造却却是高度个性化、分散化和定制化的,需要具备两个重要前提条件,一个是具有高精度、高智能化水平的机床,另一个就是技师,训练有素的技师!
      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出现在技师身上,因为爆发式增长的模具需求,让本来就不算宽裕的模具技师队伍,出现了巨大的供需缺口!
      一个熟练的模具技师培养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的,既需要技师本人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强大的动手能力,还需要经过长期漫长的实践经验积累,才能真正培养出一名合格的模具制造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讲,模具技师的培养难度,比光刻机安装技师还要难很多倍!
      因为光刻机的安装尽管对人的稳定性,熟练度等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总归就是那么几个相同的步骤,不停反复练习,总会熟练掌握,但模具技师不一样,他每次接受的任务都是不一样的,有不同的空间结构,需要不同的零件搭配,才能最终得到想要的模具。
      目前在新龙国,培养一名合格的模具技师,平均需要10至15年,随着现在各种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微型化,模具设计越来复杂,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对熟练技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时间比以前还要长不少!
      因此,模具技师的人才缺口之大,可想而知!
      目前江南一带模具产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出现了高度繁荣的景象!一些有能力生产较高精度模具的工厂,其订单排期已经延后到一年半以上了,这让很多下游工厂叫苦不迭!
      现在无数的下游厂家,挤破头、千方百计、想尽各种办法,找关系、走门路、开高价,想要插队,先行拿到自己需要的模具,很多模具的报价,已经比一年多以前提高了10倍以上,可谓是“一模难求”!
      这种行业的高度景气,直接催发了对熟练模具技师的哄抢,目前在江南,年薪百万以上的模具技师比比皆是,很多水平较高的老师傅,年薪已经有突破五百万的了,而且薪酬攀比和增长速度,隐然还有进一步加速上升的趋势,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年薪千万以上的模具技师,将会在不远的未来大批出现!
      其实这个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必然,这跟新龙国的教育传统脱不了关系!
      新龙国民众向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学而优则仕、学而精则商”的传统,古已有之,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就不被家长和学生们重视,而模具这种需要实践能力远大于理论能力的技术人才,巨大多数还是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的,是通过师父带徒弟那种传统的师徒传承来手把手教授的,因此,巨大的模具人才缺口,也是快速发展的必然!
      像这样的问题,在其他上游、前端产业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说数控机床操作工、调色工、电工、维修工等等,林林总总十几大类,都在或多或少的拖慢着新龙国飞跃发展的技术迭代速度。
      这个问题愈演愈烈,目前已经对新龙国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越来越大的阻碍,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要想真正缓解现在这种尴尬局面,唯有两个办法,一个就是大力培养人才,另一个则是大力引进人才!
      改革新龙教育层次分布不均的现状,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但是要想见到成效,起码要经历5到10年的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对解决目前的行业困局作用并不明显!
      而另一个办法——大力引进人才,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就立竿见影,成为目前破局的关键了!
      曾经也有人提出进行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将新龙巨大的上游产业需求释放出去,通过全球产业、技术外包的形式,扩大基础行业供给,增加上游技术保障,丰富前端产业来源,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被否决了。
      前车之鉴不远矣!
      无论是上游产业也好,高科技产业也罢,只要某项产业严重依赖于外部供给,就随时有被人掐住脖子的危险!
      新龙在发展的历程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不同领域受人钳制,已经在决策者心里留下阴影了,现在又要把命门交在别人手里,当然不放心了!
      即使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引进人才远远比分工合作的成本

第357章 人成了大问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