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杨云并不知道,他在酒吧和华佗所说的所有的内容,被躲在一旁的甄姬全部听到了。
      这一番谈话也正在一点一点的改变,甄姬的一些思想和做事方法。
      也证实了杨云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杨云回了自己的小院后,便开始着手画图。
      当初在第1次夺取残留时,杨云就已经发现进兵速度太慢了,完全掌握不了先机,于是就衍生了一个想法。
      想要将现代的一些交通工具带到东汉末年来运用。
      但杨云必定大学学的是历史学科,对这机械还是不太懂,只知道一些运作原理,所以他要一点一点的开始尝试。
      在杨云画草图时,他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在东汉末年纸张的质量并不好。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
      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
      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也不好保存。
      直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虽然在汉朝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可依然达不到后世的要求,于是杨云决定再进行一番改造。
      作为现代人的杨云,在原料方面,进行了改进,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可还是不易用于书写。
      杨云有开始尝试用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作为造纸原料,经过上百次的试验,杨云最终确定了竹子这一类用作造纸的原材。
      竹子这一类这些造出来的纸,既好保存也好书写,可东汉末年又难以将竹子这一类的纤维进行软化溶解。
      杨云为达到让这些粗纤维更好的软化,便采取了碎化的处理方法。
      杨云自己设计了一个手动搅碎机,整体搅碎机是由铁构成,里面有齿轮以及刀口。
      外面有把手,需要人为的进行转动,里面的刀口就会被带动,然后切割粗纤维让其达到碎化。
      然后对粗纤维再加入了一些特殊的矿粉,这些矿粉富含对粗纤维软化和溶解有一定的效果。
      在造纸过程中还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流程。
      这原本是在唐朝时期才会得到改进的方法,现在杨云提前应用在了这里,而造出来的纸的效果也得到了改进。
      看造纸得到陈宫了,杨云便在洛阳开办了一家专门卖纸的文店。
      为了赚取更多的金块,用于自己的开销以及日后军需方面的开

第23章 诗歌大赛[1/2页]